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低能重离子碰撞通常为束流能量介于每核子几十到几百MeV的重离子反应。重离子在这一能量区间中发生碰撞,通常会产生5个以上的中等质量碎块,称之为多重碎裂。且随着束流能量的增大,碎块数量(多重数)、角分布和动能也会增大。通过对碰撞产物的分析,从观测量中得到的多重碎裂信息,可以研究如碰撞参数等信息。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初版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QMD),和在Hamilton量中引入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的改进型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Sky)。并对ImQMD中的两种不同Pauli阻塞进行了简单讨论。基于此输运模型,我们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参数的混杂效应及其对同位旋敏感观测量的影响。碰撞参数作为重离子碰撞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初始几何量,它对碰撞产物的电荷分布、轻碎块横动能、集体流、产物的快度分布、同位旋扩散都有重要影响。然而,碰撞参数却不是一个能被实验直接测量的量。因此,基于ImQMD-Sky模型框架,论文首先研究了最常见的估算碰撞参数的方法,即碎块多重数估算方法。这种方法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RHIC)中能较好估算出碰撞参数。碰撞参数的估算值与真实值的最大相对偏差约为真实值的7%(800MeV/u)11%(400Me V/u),碰撞参数估算的方差在1fm左右。但对于中低能区重离子碰撞,早期的研究显示碰撞参数估算的方差有0.4bmax的大小。本文从输运理论上研究了中低能区碰撞参数估算存在较大偏差的物理原因。以112Sn+112Sn为例,发现在束流能量为50MeV/u时估算碰撞参数与真实的碰撞参数在中心碰撞区域相差较大,最大处两值的相对偏差可达真实值的约70%,这是因为碰撞参数和多重数的单调关系不明显。而通过只有核子-核子散射的Cascade模式和只有核内平均场的Vlasov模式的计算,发现差别的主因就是核内平均场作用。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系统112Sn+112Sn,Ebeam=35,50,70,120 MeV/u的碰撞参数估算值和真实值比较及其使用程度。发现随着能量从低到高,两值间的相对差距从76%逐渐减小到33%。这是更高能量碰撞中核子-核子碰撞频率更高的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进一步以束流能量为50MeV/u和120MeV/u为例,考察了以多重数定义的中心碰撞(即/0.2)与理论计算上常用固定碰撞参数b=2fm定义的中心碰撞事件在与同位旋无关观测量——碎块电荷分布和碎块动能分布的差距。发现在50MeV/u情况下与b=2fm的结果有较小的差距。而120Me V/u情况下,差距则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还分析了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研究比较了丰中子系统112,124Sn+112,24Sn和132Sn+124Sn在这两种中心碰撞情况下的同位旋依赖观测量CI-R(n/p)和CI-DR(n/p)的差别。发现差距也很小,两种中心碰撞给出的观测量值在偏差最大处,相对偏差仅相当于固定碰撞参数b=2fm的10%以内。还比较分析了两套Skyrme参数,SkM*和SLy4计算的观测量比如出射核子中子质子产额之比等等。讨论了核子有效质量劈裂效应对观测量的影响。预言了更丰中子系统132Sn+124Sn,有利于更清晰地研究核子有效质量劈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