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的法律调节机制探析——以当代转型期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进为例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个税法在修改对分配公平的推进为研究切入点,进而探讨法律对社会公平的调节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猛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其中公平问题最为突出。尤其在分配公平领域,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成为全国自上而下的共同心愿。个人所得税是公认的具有调节分配公平功能的“良税”,大多数国家都将其作为调节本国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的政府手段,我国也不例外。自从1980年开征个税开始,就是将其定位于调节高收入,后来的几次修改也均遵循此目的。 本文从梳理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现象入手,分别从客观数据和主观调查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的确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的结论,引出了对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个税法的探讨。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我国个税法律制度历次修改对分配公平促进作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立法原则、法律内容和立法过程三个方面,探讨法律对社会公平的调节作用。 全文约四万字,由引言、主文和结语组成。 引言,首先界定社会公平概念以及本文从分配公平进行阐述的原因。公平本身就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社会公平,是指当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前提下的社会公平,具有特定历史意义。而分配公平是当前社会公平中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这是本文选择从此角度进行论述的原因。其后,阐述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当前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 第一部分,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公平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分别从客观数据和主观调查两个方面进行梳理,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得出我国的确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指出政府应该发挥其调控作用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国个税法律制度演进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个税制和个税法的演进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先是对其在我国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其次,着重分析我国 l个税法历次修改过程。对其中三次修正,分别做了背景分析和过程说明,也是对我国个税法从简到全过程的梳理。从中可看出,我国个税法从立法最初就是为调节高收入,几次修改也分别体现此立法意图,个税法在实际运用中对分配公平也的确起到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从个税法对分配公平调节作用的角度出发,阐述法律与社会公平的互动关系。分别从立法原则、立法内容和立法过程三个部分,以个税法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法律创立阶段,应将公平作为一个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贯穿于法律创制的全过程;在法律体系的内容构成上,应将公平从抽象的法律价值要素化解为具体的法律规定,使整个法律内容体现公平精神;立法过程应体现公平性,准确反应民意,遵循民主的立法程序,这是实现法律公平的保障。 第四部分,首先对分配公平的涵意进行相关的解释,涉及到分配公平与收入差距以及分配公平与分配平等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分配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 结语,历观个税法近年修改情况,我国个税法虽然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但在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上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入差距问题属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也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公平是民生之要义,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体现人本主义情怀,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此更应该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为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英国可持续建筑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在推行相关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融合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结合淮安市某工程实例,对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的纠偏过程作了简要介绍.
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学生进行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一题多解,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展开思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撒思维,进而诱发对物理知识的灵
期刊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自然采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采光顶应用也更加广泛,采光顶的形式也越来趋于多样化,设计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加。以珠海长隆横琴湾酒店采光顶工程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长期面临着西方和国内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多样化思潮的冲击。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思潮引领之路,其中经验做法
原石的状态以前葡萄玛瑙只有阿拉善出产,现在印尼的葡萄玛瑙又成了资源新贵。图中所示,就是印尼的葡萄玛瑙。原石有两个优点:第一是颜色漂亮,紫得梦幻、晶莹剔透;第二是形状
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兴起,近四十年来在欧美学界不断发展并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逻辑学、修辞学、法学、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除引言外,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以刑制罪”和“以刑量罪”两个前提概念的分析。此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刑法学视角下“以刑制罪”进行了论证:首先,从一个案件的审前处理
伴随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见危不救的人性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以道德规范来鼓励旁观者实施救助已无法缓解日益严重的不救助现象,国外已有立法创设了为保障危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