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控制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各国以符合成本效益与经济优化的方式实现环境合规性,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新机制——碳交易市场被创新性设计并在全球迅速发展壮大。然则对比于成熟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我国试点碳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未能完全发挥节能减排及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作用,这既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转型,也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碳价话语权。因此,为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理论,促进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成功实施,提升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碳交易市场效率为切入点,从市场机制、市场效率、效率影响因素三方面出发,定性研究了我国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定义、表现及测度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大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过程进行了回顾,概览性地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演进历史与运行机制,为全面了解碳交易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展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全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方向。沿此方向,本文构建了碳交易市场效率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一、探讨了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内涵,定义其为内部运行效率与外部经济效率的总和;第二、梳理了测度碳交易市场效率的理论,根据其表征提出用Farrell投入产出效率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三、比较了测度碳交易市场效率的方法,最终选择用模糊综合评价与DEA方法分别测度碳交易市场的绝对效率与相对效率,目的在于考察碳交易市场效率大小的同时分析市场运行机制的合理程度;第四、展开了对碳交易市场效率衡量指标的理论探讨,构建了一套测度碳交易市场效率的指标体系。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实证研究了2014-2017年我国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效率。描述统计分析显示:我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的碳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距离。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测之碳交易市场绝对效率结果表明:湖北、深圳碳市场效率近年一直处于高位;北京、广东碳市场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海碳市场效率保持平稳,处于中间水平;重庆、天津碳市场一直表现低迷,但重庆碳市场由于开始对接全国碳市场有复兴现象。DEA方法得到的碳交易市场相对效率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较为符合,具体表现为:湖北、深圳、北京碳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合理,综合效率较高;上海碳市场综合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一方面纯技术效率低反映市场运行不合理,另一方面规模效率较低提醒该市场要督促企业参与市场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广东碳市场由于配额总量过多导致纯技术效率低下,因此综合效率一直不高;重庆、天津碳市场综合效率最低,这两个碳市场要从政府与市场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最后,本文用逐步回归对各个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企业数量与碳交易市场效率不相关;第二产业占比与碳交易市场效率负相关;市场化程度、交易方式及能源强度与碳交易市场效率正相关。说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碳交易市场的重视,改进碳市场机制,从而发挥碳交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试点碳交易市场效率进行深入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完善碳交易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意见。因此,本文在结论部分针对各试点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意见,最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量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政府方面,政府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碳法律体系,保证上层法律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市场方面,在设计碳交易市场机制时,应当适当控制配额总量上限、深化MRV制度、扩充市场参与主体、拓展交易方式与交易品种,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市场透明性;最后还应加速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本文所撰写的内容较前人有了些许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市场效率的相关理论,详细探讨了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碳交易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根据碳交易市场的表现分析了投入产出效率在碳交易市场的适用性,并用不同的方法测度了碳交易市场的绝对效率与相对效率,增加了结果的真实性;第三、用逐步回归分析了碳交易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分市场的操作建议与整体的政策建议,针对性与可行性较强。尽管如此,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碳市场效率的动态变化还需要深入分析;最后,国际、国内碳市场效率还可以定量比对。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继续修缮并改进,使结果更系统、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