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构建C6胶质瘤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间接共培养模型,探讨C6与BMSCs间接共培养后BMSCs形态变化及其 NF-κB与STAT3表达的变化;通过构建恶性转化的BMSCs裸鼠荷瘤模型,并检测肿块组织切片NF-κB与STAT3的表达,验证间接共培养后BMSCs的恶性转化趋势,从而为B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SPF级SD雄性大鼠,3~4周龄、体重40±10g;裸鼠,雄性,5-6周龄,体重约18-20g。以上实验动物均购买于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细胞来源用骨髓贴壁法筛选和分离培养大鼠BMSCs;取24h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星型胶质细胞;C6胶质瘤细胞系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发育与疾病研究所”提供; 3.实验分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共分4组:实验组, C6胶质瘤细胞二次培养液与含10%胎牛血清DMEM/ F12新鲜培养基以1:1比例培养第三代B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接共培养7天;阴性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二次培养液与10%胎牛血清DMEM/F12新鲜培养基1:1比例培养第三代BMSCs,间接共培养7天;空白组,10%胎牛血清DMEM/ F12新鲜培养基培养第三代BMSCs;阳性对照组,10%胎牛血清DMEM/ F12培养基培养C6胶质瘤细胞。第二部分实验分为三组:实验组,裸鼠皮下注射间接共培养后的BMSCs;阳性对照组,裸鼠皮下注射C6脑胶质瘤细胞;空白对照组,裸鼠皮下注射单独培养的BMSCs。 4.实验方法: 4.1.骨髓贴壁法分离筛选培养 SD大鼠 BMSCs,用尼康倒置显微镜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 4.2.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 CD29、CD90及 CD45的表达情况。 4.3.RT-PCR、Western blot、细胞及组织免疫荧光(Immunoflurescence, IF)检测各组NF-κB、STAT3、c-Myc及s-100β的表达情况。 4.4.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4.5.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各组BMSCs在体内的成瘤能力。 4.6.HE染色法观察各组裸鼠荷瘤组织形态结构。 结果: 1. FCM结果显示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 CD45呈阴性表达;显微镜下实验组BMSCs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核质比增大,胞体变细长; 2.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NF-κB/p65、P-STAT3、s-100β蛋白主要定位于核内,且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及阳性组NF-κB/p65、s-100β在胞浆及核内均有表达,P-STAT3表达于细胞核内。 3. 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NF-κB/p65、STAT3、c-My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0.05); 4. Western blot蛋白结果显示NF-κB/p65、P-STAT3、c-Myc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5.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6.裸鼠皮下注射各组 BMSCs两周后,实验组及阳性组裸鼠注射部位可见有肿块生长,空白对照组没有肿块生长。取各组注射部位组织, HE染色,可见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有大量无序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排列紊乱,并伴有坏死出血。空白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接种部位无肿块的生长,保留正常肌肉组织结构。 结论: 1.间接共培养后 BMSCs迁移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存在肿瘤发生相关的转录因子NF-κB/p65、P-STAT3及胶质瘤特异性蛋白s-100β的高表达。 2.间接共培养后的 BMSCs能在裸鼠皮下形成荷瘤,且肿瘤组织的NF-κB/p65、P-STAT3及s-100β的表达阳性率与体外间接共培养后的BMSCs表达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