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风”、“雅”、“颂”自然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所运用的“赋”、“比”、“兴”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中国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隐喻语料丰富,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对《诗经》隐喻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大多数是从诗学、修辞学、翻译学等角度进行的,从认知视角对其隐喻表达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认知、体验和表达另一抽象的事物的过程。本文从认知学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对《诗经》中“比”、“兴”表现手法下出现的隐喻表达进行解读,挖掘其主要类别和认知机制,解析其中蕴含的概念隐喻系统,并分析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先秦时期人民相关的认知方式。 通过对所选语料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发现:在《诗经》所有隐喻表达中,最明显、最具代表性且出现频率高的5个概念隐喻是:社会是自然界,人类是动物,人类是植物,情感是气象和性格是生活用品;作者进一步解读每个隐喻概念中最具代表性的隐喻表达的认知机制和文化内涵,认为先秦人民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来认识和体验抽象、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这些隐喻的始源域大多都源于自然界,说明了自然界在先秦人民的认知模式中的重要性和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尊崇。 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诗经》中的隐喻,是对《诗经》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方面,本研究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诗经》的理解,而且还为此类古典文学著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诗经》的解读,既丰富了概念隐喻的研究内涵,又从更多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