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时PPARβ表达及活性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163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s)在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PPARs表达于机体多种组织中,如心血管、肝、肾、骨骼肌、脂肪组织、中枢神经系统(CNS)等。PPARs被其配体启动后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在PPARs三种亚型中,PPARβ在体内表达最丰富,但是对其作用知之甚少。最近研究提示PPARβ的活化可以抑制心肌细胞NF-κB的结合活性和促进内皮细胞生长。本文探讨了氧化应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PPARβ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便为进一步研究PPARβ的活化在相关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本研究以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和Caspase-3的活性检测分析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blot检测PPARβ的蛋白水平,分别采用EMSA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PARβ的DNA结合能力和转录活性。主要结果如下:①DH2O2(0.5mmol/L)处理HUVECs后,细胞凋亡百分数在12h(p<0.05 VS Oh),24h,36h(p<0.01 VS Oh)明显增加;Caspase-3活性检测显示12h活性升高最明显,24h有所回落,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处于较高的水平(p<0.05 VS 0h)。②H2O2(0.5mmol/L)处理HUVECs 6h后,PPARβ蛋白表达下降,24h表达下降到最低(p<0.01VS Oh)。③EMSA结果显示:正常的HUVECs的核蛋白与含PPARβ结合位点的探针结合后可见一条明显的探针滞留信号带(结合带),经0.5mmol/L H2O2处理6h,后结合带信号明显减弱,24h后进一步减弱;而同时加入200倍冷探针进行竞争可导致结合带信号消失;如果在反应体系中加入PPARβ的特异性抗体可导致结合带信号的减少,而且随着抗体的浓度增大,结合带信号减弱更加明显,采用PPARα、PPARγ抗体则对结合带无明显影响。④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PPARβ转录活性随H2O2浓度(0.25mmol/L,0.5mmol/L, 1.0mmol/L)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1);而且经0.5mmol/LH2O2处理时间越长(6h,12h,24h) PPARP转录活性下降越明显(p<0.01)。结论:H2O2(0.5mmol/L)诱导HUVECs凋亡的同时伴有PPARβ表达的下调、DNA结合活性和转录活性下降。
其他文献
背景闵行区是上海市的工业大区之一。卫生行政部门掌握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1800余家。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全区企业的变动较大,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不稳定,整
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洪江古商城形成了浓厚的商道文化---对天勿欺、吃亏是福、义方恪守、里仁为美。深入挖掘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内涵,运用体验经济的"演出"理论,以吃、住、行
目的研究罗伊乳杆菌LE16的益生特性。方法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评价罗伊乳杆菌LE16的益生特性。结果该菌株对p H 2.5的强酸和0.3%高胆盐环境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对引起肠道感染
本文通过对电网内主流的常规微机型故障录波器的构成原理、技术特性、配置原则和重要指标等进行分析,对其应用于数字化变电站时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结合数字变电
本文选取了中国钢琴协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黄河》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试图通过对作品深入分析从历史文献和谱面现象符号,多角度地去探究该作品的演奏技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采用高频底座力天平方法,研究了不同断面形状的施扰建筑对一正方形断面受扰建筑的静力和动力干扰影响,分析了正方形断面施扰建筑和正方形切角断面施扰建筑的干扰效应的相关性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横向方面看,企业拥有了分工明确,种类齐全的业务和管理系统;从纵向方面看,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对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为了使企业内各部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且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汽车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不仅关系着汽车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于汽车企业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主,以培养人才的学习力、创造力、行动力、执行力、沟通能力等等为内容的新兴行业——拓展培训,在中国的大地上悄然升起。至现
目地:分析某市2004-2008年麻疹流行的基本特征、防治效果及发病规律,探讨影响麻疹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制定2012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