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甘肃、宁夏和青海,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因此,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普氏原羚进行个体识别、种群数量估计、亲缘关系鉴定和种群生存力评估,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伴随人口的增多与牧区的扩展,人类对普氏原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普氏原羚生存状况面临威胁,因此对于普氏原羚的进一步保护和研究亟待开展。目前有关普氏原羚的研究多侧重于种群保护、和遗传方面展开,分析其摄食和繁殖的内容,但有关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的相关信息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甘子河乡、哈尔盖镇的普氏原羚进行了食性分析,得出在草青期,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是普氏原羚采食的主要植物类群。其中,日取食量最大的植物是芨芨草,最少的是冷蒿,从选择性指数来说,普氏原羚嗜食细叶苔草等植物,喜食针茅等植物,可食披针叶黄华等植物,厌食狼毒等植物。同时利用分子粪便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青海省海晏县甘子河乡和哈尔盖镇的15份普氏原羚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根据97%的序列相似性,这些序列可划分为4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共有187条序列,占克隆总数的55.2%与Gen Bank和RDP II数据库中已知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小于97%,代表着未分类、未鉴定的新菌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普氏原羚粪便肠道菌群分属于4个细菌门(phylum),依次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Firmicutes门包括了半数以上的OTU,是普氏原羚粪便肠道菌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建立了基于非损伤性的普氏原羚保护遗传学研究技术,得出普氏原羚肠道内存在的优势菌群,在食草动物肠道菌群方面补充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揭示普氏原羚的高原适应机制,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