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而来的阶层差异逐步扩大,也对教育获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越是处于社会上层的阶层其子女越有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在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上产生影响,这样的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问题上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的实证分析,重点讨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择校行为的对教育分流产生的客观后果,分析就近入学、择校等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并对社会分层影响教育分流的内在机制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探讨还处于概念化的阶段,关于这方面的实证性的研究比较少,本次调查研究突破了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四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人口学院与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了解其学生的成长历程,动态地看待在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先赋因素在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并探讨家庭背景因素在教育获得中产生的作用是通过何种社会安排(文章主要讨论划区就近入学政策、择校手段这两种方式)实现的。
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理论来源与研究设计,第四章是数据分析与结果说明,第五章是结果与讨论。文章的主要结论是:在现代社会,家庭背景仍在个人的教育机会获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家庭背景通过当今的一些教育制度与社会政策,影响其子女的教育地位的获得,进而影响子女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地实现自身阶层的再生产,形成一个固化的社会结构,减少了下层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就近入学政策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社会政策,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化与发展,它和择校行为一样都越来越向着有利于社会上层阶层的倾向发展,表面看似公平的就近入学政策并非完全发挥着正功能。
在讨论部分,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就近入学的政策涵义、缺陷,以及学界对它的质疑,还有当前就近入学政策所发挥的正负两面功能,同时也分析了择校行为具有正负两方面特征,并指出了择校行为的社会负功能。文章最后对择校与就近入学政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将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行为相结合解决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三是发展私立学校,让私立学校加入到争夺生源的竞争中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改良当前的一些社会政策,使之实施的效果更具公平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