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推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与有效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分析法的基础方法与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方法等主要方法,科学、客观、全面地揭示这种关系,以为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过程的环节、时序、规律、程序等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内涵、功能、结构、形成与运行等基础理论到关照现实研究其现存问题与完善对策,系统地构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理论体系。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与“知、情、意、信、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环节等相关思想观点进行总结提炼,探寻本研究的理论基石;对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好学、勤思、多习、践行”;“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诸动静”;“观、明、玄览”;“接、谟、神、行”及“学、问、思、辨、行”等教育过程环节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探索本研究的思想资源;对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顺应自然”观;教育过程“心理学化”观;“教学形式阶段”观;“从做中学”的“教学五步”观及程序教学观等进行挖掘归纳,寻求本研究的思想借鉴。第二,厘清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内涵和外延。在链、教育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基本概念的分析基础上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又通过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程、机制及程序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分析,进一步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内涵。再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特征,即对其作为系统表现出来的系统性特征;处于运行状态表现出来的运动性特征及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生态性特征与其系统规范、合力育人及优化效果等功能展开研究分析,深层次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本质内涵。在把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内涵基础上,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内在结构、形态结构及层级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厘清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内在结构的链源、链节、链接、链形各要素及相互关系;明晰了处于具象形态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明确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层级结构中的活动层、内容层与目标层的所指与相互关系。第三,探讨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是确保其建构实践的科学性的前提与保障。对其形成机理分析,主要是从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形成的客观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逻辑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序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逻辑符合理论本体的逻辑序列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逻辑要与历史逻辑相一致,探讨其形成的前提条件;到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形成的主观动因,即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率性的诉求;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态性的要求,探究其形成的关键所在;最后落脚于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形成的具体路径,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组织体系的建构作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内外环境的协调作用,明晰其形成过程。对其运行机制分析,主要是从分别对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延伸机制的概念、功能及运演展开分析,到在其基础上剖析各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全面描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运动状态。第四,分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实践发展。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理论内核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研究落脚于现实问题的探讨。借助问卷调查的研究手段,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理论内核关照现实实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建构实践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链节不够完整、链接不够紧密、延伸不够充分等三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建构意识不强、组织体系不健全、所处环境复杂及理论研究能力弱等。最后,本研究在结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理论内核分析以及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从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建构意识、健全其组织体系、完善其运行机制、优化其运行环境及加强其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