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动态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在微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受限于纳米尺度下聚合物材料的凝聚态结构以及动力学行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聚合物受限在纳米尺度时,其结晶行为会受到显著影响,从而使其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分子的组织形式与本体聚合物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受限聚合物材料的物理性能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实验观察尺度具有局限性,无法全面的从微观尺度揭示受限聚合物材料结晶生长和成核过程的相关微观机理,至今受限聚合物材料结晶行为出现差异的物理根源还难以被阐释清楚。因此,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来研究受限聚合物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和最终晶体形貌,对于受限聚合物材料结晶行为的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动态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受限聚合物体系(主要是结构受限聚合物体系、空间受限聚合物体系以及结构和空间双重受限聚合物体系)的结晶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接枝于一维纳米填料的结构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研究。通过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接枝密度和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对接枝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接枝聚合物体系,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加,界面附近的链段密度、晶体数量和分子链构象伸展程度增大,有利于体系结晶能力的提高。此外,接枝密度和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对接枝聚合物体系的晶体形貌有很大影响。对于含有52条分子链的接枝聚合物体系,当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为-0.4时,会形成纳米杂化串晶结构;而对于含有128条分子链的接枝聚合物体系,当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为-1.0时,才会有纳米杂化串晶结构形成。对于含有252条分子链的接枝聚合物体系,由于接枝密度过高,拥挤效应太强,增强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也无法形成纳米杂化串晶结构。因此,纳米杂化串晶结构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接枝密度和相对较高的聚合物-填料间相互作用。2.一维空间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研究。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薄膜厚度、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分子量对空间受限聚合物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薄膜厚度不同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随着薄膜厚度的减小,体系的界面效应增强、异相成核效应也增强、分子链的构象熵降低,从而使受限聚合物的结晶速率显著加快;此外,受限聚合物的晶体取向以及形貌也依赖于薄膜厚度的变化,在较薄的薄膜中,形成的晶体平躺于基板表面,而在较厚的薄膜中,则会产生一些倾斜取向的晶核。在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不同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随着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的增大,晶体形貌不发生变化,均以平躺于基板表面的晶体为主,但是结晶速率呈先加快后减慢的变化趋势;当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为-3时,聚合物与基板间会产生一层无定型层,这会限制链段的运动,进而阻碍结晶过程的发生。在链长不同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随着链长的增加,晶体形貌也不发生变化,均以平躺于基板表面的晶体为主,但是聚合物的成核机理由分子间成核转变为分子内成核,分子链构象伸展程度增大,结晶速率逐渐加快。3.结构和空间双重受限的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研究。通过Monte Carlo模拟方法先研究了接枝密度对结构和空间双重受限聚合物体系以及结构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随后研究了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对结构和空间双重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大,结晶速率加快,最终结晶度升高,晶体取向由平行于基板表面转变为垂直于基板表面;在双重受限聚合物体系中,晶体以平行于基板表面取向为主。当接枝密度较低时,结晶速率较快,最终结晶度较高,分子链间的拥挤效应较弱,主要以分子内成核方式形成晶核;当接枝密度较高时,结晶能力减弱,分子链间的拥挤效应增强,主要以分子间成核方式形成晶核。在低接枝密度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适当的接枝密度和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对促进成核过程具有协同效应;随着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的增大,结晶速率和最终结晶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是晶体取向以及形貌不发生变化。在中等接枝密度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接枝密度对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动力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的增大,结晶速率和最终结晶度均显著减小,晶体取向由垂直于基板表面转变为平躺于基板表面。在高接枝密度的受限聚合物体系中,均相成核控制着整个结晶过程;随着聚合物-基板间相互作用的增大,结晶速率以及最终结晶度均不发生变化,晶体取向由倾向于垂直于基板表面转变为平躺于基板表面。本文模拟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受限聚合物体系结晶行为的微观机理,为实验设计出具有优良物理性能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随着微纳结构加工技术的发展,通过激光加工使样品具有功能性的微纳结构表面逐渐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热点。由于较高峰值功率的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所以,对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条纹结构的调控以及对表面周期性条纹结构的超快动力学形成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文首先从实验上采用能量比为1:1的双脉冲列对6H-SiC晶体进行线扫,研究了双脉冲延时和偏振方向对LIPSS(激光诱导周
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理想途径,其研究近年来备受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众多光电催化分解水材料中,氧化铁(α-Fe2O3)具有无毒、禁带宽度合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光电催化剂。但同时,氧化铁也存在着导电性差、光生电荷寿命短、载流子扩散路径短、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动力学速度慢的问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大规格动力锂电池壳的需求明显增加。动力锂离子电池用铝板将成为铝加工产品中又一重要品种。目前,铝锰系铝合.金因.为其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抗.腐蚀性和抗爆.破能力,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动力锂电池的外壳。铝锰系铝合.金在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众多学者对3系Al-Mn合金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处理对组织的影响、热处理和不同加工工艺
金属型铸造工艺,由于其模具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且能使铸件晶粒细化和组织致密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诸如汽车铝合金发动机缸盖、汽车轮毂、扭力杆支架、转向节等大批量铸造产品的自动化生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多循环多周期的铸造过程会使金属模具不断吸收铸件在充型凝固阶段释放的热量,导致模具温度不断升高,致使铸件凝固冷却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影响铸件质量和生产节拍。因此,在满足产品质量和工艺出品率的基础上,必须设计
空蚀是流体机械中的常见现象,其导致流体机械运行效率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过流部件断裂。对于应用于海洋和船舶工程中的流体机械,腐蚀与空蚀的共同作用会使过流部件的破坏呈现复杂特征。目前对空化与空蚀的认识尚不充分,对腐蚀与空蚀联合作用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探究腐蚀对金属材料空蚀的影响机制,分析运行工况对空蚀的影响,有助于补充空蚀理论,为抗空蚀流体机械的结构设计提供支撑。本文采用实验手段,对304不锈钢试样开展
AA6111合金具有密度小、中等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良好的成型加工性等一系列优点,是当前汽车工业使用最广泛的轻合金车身材料。但是,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在减轻汽车自重的条件下对其安全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规AA6111合金已无法再满足汽车轻量化材料高强高韧、高模量的性能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致力于通过稀土微合金化来进一步提高铝合金的强度,但单一的稀土强化效果
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一般在预制构件加工厂事先生产项目所需的构件,再将生产完成的构件送至现场进行安装。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迅速。对比传统的建筑模式,装配化的施工方式从资源消耗量、废物产生量、施工生产效率、文明施工、安全管理、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其节点的连接方式都采用套筒灌浆连接,通
汽车时速超过60km/h时,轮胎噪声将会逐渐突出,并成为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轮胎空腔共振是轮胎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轮胎内部空腔的气体受到来自路面的激励力,产生了特定频段的共振,该共振通过车轴和车身等结构传递到驾驶室内,进而在车内形成低频噪声,该噪声称为轮胎空腔共振噪声,其存在严重影响汽车NVH特性。本文以乘用车205/55R16轮胎为研究对象,通过轮胎充入空气与氦气以及在内
奶酪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冷链食品,易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为安全高效的防治奶酪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本研究引入柠檬醛这一天然活性抑菌物质,首先探究了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然后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为壁材,以柠檬醛(Citral)为芯材,采用超声耦合冷冻干燥法制备柠檬
开发制备高效的催化剂能有效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贵金属具有低温高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率高的优点,但活性成分易发生聚集,而载体的存在能改善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分布状态并且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然而传统的催化剂载体材料合成条件复杂,易引起环境问题和高能量消耗,催化活性并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淀粉样多肽作为生物模板来调控合成贵金属生物模板新型纳米催化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