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如江苏、上海、天津、浙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约地下1m-2m左右,底层建筑墙基土层中含水量高。我国大量的优秀的砖构历史建筑多为1-2层,其底层墙体受地下水及雨水、上层滞水的影响,易产生底层砖材及灰浆的粉化、脱落、盐析、强度衰减等劣化,进而影响历史建筑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宜居性。毛细水在墙体内的上升同样会导致室内霉菌生长、环境恶化以及冷热负荷上升等现象。中国砖砌体墙采用石灰砂浆砌筑,不同于欧美的水硬性石灰的砖砌体结构,中国青砖砌体的毛细水上升规律尚不清晰,尤其是中国南方典型民居的空斗墙毛细水上升规律与传热传湿影响尚未得到系统研究。本研究聚焦于潮湿地区砖构建筑遗产典型墙体传热传湿问题,总结和分析了砖构历史建筑中墙体水分传递的影响和危害,在环境舱中进行了大尺度空斗墙和实砌墙的传热传湿实验研究,并结合两种墙体的实验结果,利用Energyplus分析了毛细水存在对南方典型民居的整体能耗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过程中对比了墙体含水量及湿润锋面的几种检测方式,得到了较为适宜的墙体含水量快速无损测试方法,并使用标定后的testo616测试了9600个小时内墙体含水量的变化。(2)中国砖构墙在初期(一周内)的毛细水上水速度较快,毛细水在空斗墙中上升了约30厘米,在实砌墙中上升了约24厘米。中国的两种典型砖构墙体毛细水上升高度稳定前,均符合H(t)=k*~12的规律,论文中总结了中国两种典型墙体在浅地下水位影响下的上水速度公式,为砖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劣化风险分析提供了支撑。(3)实验表明,青砖空斗墙(厚24cm)中的毛细水上水稳定高度约170厘米,实砌墙(墙厚24cm)的毛细水上水稳定高度约150厘米。高湿环境中,中国浅地下水位地区的历史建筑在此高度内受毛细水作用的影响。(4)通过大尺度的墙体实测得出,干燥状态下全斗无眠空斗墙平均传热系数约2.13W/m2·k,实砌墙约为1.97 W/m2·k。中国的浅地下水位地区,受毛细水影响区域空斗墙和实砌墙的平均传热系数约3.61W/m2·k和3.67 W/m2·k。(5)基于墙体的实测的传热数据,模拟得到毛细水上升对一座典型中国砖构历史建筑的总体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约为5%,毛细水上升越高,对整体能耗的影响越大。本研究中针对历史建筑本体劣化的核心因素——水分,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了中国典型砖构历史建筑墙体的毛细水上水规律,明确了毛细水作用下体空斗墙及实砌墙传热影响,为高湿地区砖构建筑遗产潮湿病害机理分析、本体劣化预测、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改造提供了数据支撑,为中国砖构历史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保护措施效果预测提供了基础研究。全文约6万字,图表93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