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研究多把“国民性”视为文化社会概念,侧重展示它的稳定性、地域性和本原性特征。本文转换研究视角,把国民性概念还原为社会历史范畴,选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线索,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依照马克思主义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地位功能转换的历史进程,把中国社会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建国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六个时期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和基本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发生关系必需借助一定历史时期既定经济运行模式、政治制度、家庭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观念等因素立体性交融形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方可。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受制于上述社会生态环境。在既定社会生态环境下,由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和与该意识形态并存的思想文化观念共同作用于人,并且内化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心理特征、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等综合素质,就是本文所说的国民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总体上表露出正相关关系。第三,尽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呈现出弱化趋势,但是缘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建构性与逻辑批判性相统一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限延展的品质和共产主义远大价值目标的生成,未来国民性的完善仍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具体而言,本文布展为六章: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我国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本章对传统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关系进行探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模式、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就恪守等级秩序、屏蔽个性特色的儒家意识形态和隐忍冷漠、消极避世的国民性格,渗透出两者相互融合的契合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化进程加深,工业生产方式不断冲击农业生产方式、西方民主自由政治理念开始传入,儒家意识形态地位丧失,国民性格呈现分化迷失、多元混乱状态。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我国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并且伴随共产党的成长传入中国。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表现出功能指引和价值凝聚的积极互动关系。建国初期这种积极效应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采取“二元对立”模式,国民性格呈现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态势,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表达出功能引领和价值内化的逻辑关系。第三章,“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建国初期巨大经济成绩的取得诱使人们逐渐陷入非科学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认知方式泥潭。国外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对华“和平演变”,国家沿袭了革命年代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最终造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泛化,国民形成漠视真理、漠视人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性格主旋律,说明意识形态泛化和国民性格盲从冷漠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第四章,改革开放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经济建设重回正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资本经济和市场竞争机制进入中国,历史错误实践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受到极大冲击。个人主义等思想的积极因子与传统观念融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换思路从内容到形式重新建设,真正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国民性格呈现出平等竞争、多元独立、自由民主、追求理想的积极状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性之间流露出整体性建设与积极效应发挥的逻辑关系。第五章,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使市场经济向社会生活全方位渗透,社会不良意识和不良现象逐渐增多。个人开始单向度化,社会两极化苗头出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原则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弱化趋势,国民性格呈现出拜金惟利、理想缺失、责任淡漠趋势,双方之间清晰表露出主导功能弱化和国民凝聚力松散的逻辑关系。第六章,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推动中国国民性趋向完善。既然我国未来国民性的完善仍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那么今后我们必须通过经济利益整合、特权现象消除、新型思想文化构建等举措,在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前提下,推动国民性向理性自主、担当开放的目标迈进。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关系本身非常复杂。本文选取一段时期最典型的国民性作为指称对象,大致展示特定历史时期双方最基本的逻辑对应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上升为意识形态的过程正是它引领中国人斩断封建血缘、以阶级划分重组社会结构的斗争历程。第二,“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泛意识形态化趋势和国民盲从冷漠性格特征直接相关。第三,改革开放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流露出合理性建设与积极效应发挥的逻辑关系。第四,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呈现出功能弱化和拜金空虚的关系。总之,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内在关系的历史梳理和逻辑提升,丰富和深化了国民性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切入视角和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