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MD)以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快感丧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据世界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世界疾病负担中位列第四,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位列世界疾病负担的第二位,到2030年,抑郁症疾病负担将位列高收入国家第一位。新型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近来存在质疑,病人开始关注对于过度依赖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并开始热衷于接受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大量研究证实针刺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同时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 RWS)原则的基础上,全面观察评价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抑郁程度与生活事件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进行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确切临床优势细化研究,通过临床疗效及生命质量评价的方法,在确认疗效的前提下,对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治疗前后减分率及七大因子团的细化分类考察,生活质量总评价和各领域变化分析,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相关性分析,全面评估临床疗效,并揭示针刺抗抑郁作用的临床价值,准确把握并拓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优势,以期贴近临床实际和真实生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研究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于东方医院、北医六院收集抑郁症病例60例,脱落5例,实际观察5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电针组(n=32)和西药组(n=23),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治疗,电针组主穴固定并随症配穴治疗,西药组主要选用5-HT类抗抑郁药物。每位患者疗前、疗后及疗程中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普适性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生活事件量表(LES)、副反应量表(SE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评价,随访于疗后4周进行,使用HAMD-24和SF-36进行远期疗效的评估。结果:1电针组和西药组两组受试者基线水平比较,性别、年龄分布及HAMD-24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8周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起效)分别为100%和91.3%,卡方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0.05)。3对两组受试者不同时间点HAMD-24评分进行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GML),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HAMD-24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5)。4对HAMD-24的七大因子团分别进行GML的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在不同时间点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七大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睡眠障碍三个因子团时间和治疗方法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焦虑/躯体化、体重、绝望感三个因子团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统计结果显示,基线临床总体印象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八周后,电针组与药物组的病情严重程度(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疗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显著低于药物组;两组的疗效总评(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疗效总评显著优于药物组;两组的疗效指数(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组的疗效指数显著优于药物组。6普适性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统计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均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p<0.001),电针组和西药组在对总体生存质量提高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生存质量八个领域得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电针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七个领域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七个领域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领域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三个时间点GML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不同时间点的生存质量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生活事件量表(LES)统计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总刺激量与治疗前、治疗后HAMD-24评分以及评分的减少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8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电针和西药对于HAMD-24七大因子团改善程度与生存质量八大领域改善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抑郁症患者年龄与病程也与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不同领域的改善程度有相关性(p<0.05)。生活事件刺激量与生活质量各领域的改善均无相关性(p>0.05)。9不良事件统计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0<0.01),西药组不良事件(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电针组。结论:1.经过8周的干预治疗后,电针和5-HT类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均有效,效果无明显差异。2.经过8周的干预治疗后,电针和药物对于认知障碍因子、日夜变化因子、迟缓因子、睡眠障碍因子治疗前后均有显著疗效,且电针和药物治疗无显著性差异。电针对于抑郁症患者焦虑/躯体化的改善程度好于西药且远期疗效更好,对于躯体症状重的患者,考虑电针治疗,3.电针和抗抑郁药均能提高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其中电针在躯体疼痛方面改善较抗抑郁药物显著,抗抑郁药在生理机能的改善效果较电针治疗显著。4.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评分与抑郁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单纯通过生活事件刺激量来判断抑郁程度依据不足。5.电针和西药对HAMD不同因子团的改善程度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电针和西药作为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其对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与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有所不同,其间的关联性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