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J-O理论和光谱方法研究稀土离子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的微晶结构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陶瓷(又称微晶玻璃)类材料即指同时具有晶态和非晶态物质特征的一类材料,是通过各种工艺条件使基础玻璃中形成均匀分布的微小晶体而产生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发展至今,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种材料融合了氧化物玻璃与氟化物玻璃双方的优点,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稀土离子发光效率高并且易加工,又避害去轻的使双方的缺点降低到最小。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之所以要比氟氧化物玻璃的上转换效率提高两个数量级是因为稀土离子溶解在氟化物的纳米微晶中,所以在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氟化物微晶的性质是影响上转换发光效率的主导因素,是提高整体上转换效率的关键步骤,对其微结构的研究势在必行,这也将对今后这种新型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制备工艺上的借鉴。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稀土离子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形成的微晶及其结构进行了论证。首先,制备了成分相同的Er/Yb共掺氟氧化物玻璃和玻璃陶瓷样品,用J-O理论计算了稀土离子的晶体场参数,对稀土离子周围环境的对称性及其刚性做出初步推断,由此鉴别玻璃和玻璃陶瓷;其次,通过分析稀土离子在玻璃和玻璃陶瓷中荧光光谱的不同,判断稀土离子是否掺入到氟化物微晶中;在红外激光器激发下的上转换光谱中,通过比较不同泵浦功率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的绿红比的变化,进一步证实稀土离子掺入到氟化物微晶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氟化物微晶的模型。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Cu/SiO2/Si体系中Cu和Si的互扩散、界面反应、金属硅化物的形成及其性质和热力学稳定性;也为了给本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铜团簇束与硅作用成膜铜在硅中
学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得到显著的完善与改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
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有效的课上时间快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文学素养是每一位小学老师最期待实现的教学成果。在新课改进程逐
近来实验上发现的Ds(2317)、Ds(2460)和Ds(2632)粒子[1]看来构成了一个新的charm-strange家族。这些介子的spin-parity分别为0+、1+和0+。新的发现激发了高能物理理论家和实
很多天文观测表明:现在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宇宙加速膨胀机制通常被认为是宇宙中具有负压强的暗能量引起(但目前还不清楚暗能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认为是基于爱因斯坦广义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创新研究,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
构建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课堂教学的关节点在于如何千方百计的激发出学生从事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踊跃参与进课堂
数学教学中引入童话故事,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不但能大大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启迪数学智慧。
动态生成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认同。在普通学校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聋生教学实际,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聋校语文课堂同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