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述祖,武进(清代属常州府)人,庄存与之侄,刘逢禄之从舅。此三人分别为清中期常州庄氏家族的三代学人之代表、常州学派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常州学派以治公羊为核心旨趣,受到学界普遍认可,但庄述祖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春秋》学著述。对于这样一位与庄存与、刘逢禄学术关系均非常密切,却无《春秋》著述的过渡型学术人物,常州学派研究中对他的关注明显少于另外二人,对其学术内涵以及学术地位的阐发也仍比较薄弱。已有学者提出,庄述祖虽然不治《春秋》,但在《夏小正》、《尚书》、《诗》学研究中有意继承和发挥庄存与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影响了刘逢禄写作其《尚书》、《诗》学著述。因此,为了探究庄述祖之学及其与常州学派整体之关系,我们需要跳出将常州之学局限于《公羊》学之内的研究范式,将考查范围拓宽至如《尚书》学、《诗》学、《礼》学等其他学术内容。为了追问这些发生于庄氏家族学者在《春秋》学以外的学术内容上的连结,与常州学派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具体联系,庄述祖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以庄述祖的《尚书》学为主题来展开研究和讨论。又因为在其多部《尚书》学著作中,《书序说义》最具有集中代表性,且能够反映较多层次的问题,本文选取了该书作为本文撰写的中心材料。在初步梳理、基本把握了本论题下的相关观点、研究进展的基础之上,经过对庄述祖的《书序说义》的深入研读,对《尚书今古文考证》《尚书记》等其他《尚书》学著述的综合理解,本文从以下三部分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庄述祖治《书序》的背景与动机。对背景的考察又有内外之分,外部是庄述祖所处的乾嘉时代的学风样态、家族学术的范式影响,内部则是私人化的各种选择和际遇。我们发现,在内与外的交会碰撞之中,庄述祖之所以开始治《书序》及《尚书》,一方面,作为由官吏转入的职业学者身份,其有意融入乾嘉的考据学风;另一方面,其深受家学人物庄存与的特殊《书序》见解影响,他希望借由考证《书序》来进一步扩大发挥家学的思想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庄述祖《书序说义》一书的内容与特色。为了阐释述祖此书对《书序》的研究内容,文中大体将其分为“经”和“史”两方面。即一方面,是从经学范畴分析了述祖如何通过考辨诸家证明“孔子序《书》说”。我们发现,庄述祖的考辨过程深受庄存与观点的影响,往往是以孔子序《书》之义为出发点,又回到《书序》为孔子作的结论,是一种以“义”的内容为批评标准的主观考据;另一方面,是从考史范畴考察了该书如何就其最关注的“周公未称王”“受天命”“周王行王道”等论题展开考论,总结了这些论题背后的思想观点。就其研究特色来看,该书总体具有说经兼及考证,推本《书序》、兼采五经,总结辞例、疏通知远三点较为突出的特点,而这三点无不透露出庄述祖治《书序》已具有的公羊色彩;第三部分,主要是与常州学派另一位重要人物刘逢禄的比较研究。本文关注对庄述祖在常州学派中的学术地位的再考察。在前文中,已有不少其与庄存与的比较,在第三部分又专门将其与刘逢禄的学术思想内容进行比较,以完善对述祖之学的两个关键考察链条。庄述祖的《书序说义》与刘逢禄的《书序述闻》,前代学者多只求其同而失其异。本文针对这一事实,着重分析了二人《书序》研究的同中之异,梳理了在《尚书》学领域,刘逢禄如何通过补写《说义》的形式,将家学中的《尚书》学提升至更高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明确今古文家法,使用《公羊》学中的例学、“张三统”“通三世”等内容来统贯《尚书》。作为梁启超所说的常州学派“张其军”的人物,刘逢禄发展常州之学的过程,不仅可见于其《春秋》学,也可见于其《尚书》学。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在对庄述祖《尚书》学研究获得更加丰富、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本文综合探讨了庄述祖《尚书》学研究在常州学派视角下的若干价值体现,如进一步强调了他是常州学派学术传承的重要环节,其《尚书》研究在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刘逢禄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又比如探讨了庄述祖《尚书》学研究对于我们常州学派学术史的启发。以《尚书》学为线索,同样可以贯通自庄存与、到庄述祖,再到刘逢禄,最后下启魏源、康有为的学术链条,正说明庄氏家学中的《尚书》学研究也是常州学派学术史传承不可忽视的辅助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