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贺加斯讽刺画中的叙事性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ikes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最为人所熟知的英国画家,也是开创社会讽刺画的第一人。他在西方绘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西方绘画的叙事性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其实西方绘画很早就担负着叙事的使命。不管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还是随后的古罗马时期,抑或是再往后的中世纪时期,都要求艺术家利用绘画来叙述神话、历史或者宗教题材,唤起观众的回忆。而观众只需通过想象来对绘画内容进行补足,由此得出一个完整而熟悉的故事。直到贺加斯的出现,西方绘画固有的叙事框架被打破。他不再选取旧有的故事作为再现内容,相反,他用绘画叙述一个新故事,用独特的图画语言向观众传达自己的道德批评和道德反省。在贺加斯看来,当时的英国道德状况恶劣,他试图用手中的画笔讥讽时事,因而有意识地以此为目标转换绘画技法。贺加斯认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凸显背后的道德思想,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为了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贺加斯十分重视绘画的叙事效果。他极力挖掘讽刺画的叙事潜力,以期能对观者进行一场深刻的道德教育。所以本文将从贺加斯讽刺画的叙事功能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分别通过故事题材、审美理论以及叙事技巧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此外,本文还将借助弗洛伊德对诙谐(jokes)的解读来观照贺加斯的讽刺画,指出贺加斯讽刺画中的倾向性诙谐,并探讨语言诙谐与图画诙谐的相似之处,以期更好理解贺加斯讽刺画中诙谐叙事的独到之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贺加斯作品的奥秘,更能加深我们对西方讽刺叙事画的思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西方艺术史发展脉络。
其他文献
<正>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癌症病人大约1000万人,死于癌症的人数近700万。癌症不仅给患者造成
会议
为了进一步改进JPEG算法提高编码的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换方法即全相位余弦双正交变换(APCBOT)来替代传统的DCT变换。这种新的变换来源于离散余弦列率滤波(DCSF)的卷积算法,它在把原始图像变换到频率域的同时对各高频分量进行相应的衰减,从而简化了图像变换后的量化步骤。用M atlab进行了数据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变换和DCT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不但量化简单(无量化或仅需一
从含有复杂背景的单幅灰度图像中精确定位人眼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复杂问题。为了对图像中的人眼进行精确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HMM概率分布模型的人眼精确定位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含状态持续时间的动态观测符号概率分布HMM模型,首先用虹膜网格采样方式和特殊的特征提取办法来抽取观测序列;然后通过对观测序列进行评估来控制采样网格大小,并动态修正观测符号概率分布。这样无需对图像进行旋转、缩放和匹配运算,即可对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伴随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机遇,软件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项目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