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设施选址直接关系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是零售企业贯彻以消费者为中心观点的重要体现,其区位选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区位理论最早始于1862年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以后逐渐形成了韦伯区位论、帕兰德区位论等一系列经典的区位理论。购物中心作为一种大型的零售设施,经营的风险比起其他小型零售业态也大的多。近年来,购物中心逐渐成为上海商业发展的主流零售业态,因此,购物中心区位评价对上海市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今后上海购物中心的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GIS所具有的多源数据集成管理、强大的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型集成分析等功能,已成为区位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基于GIS技术,对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建立了购物中心区位评价模型,对上海市现有购物中心的区位进行了评价。第一章主要是购物中心的发展历程及购物中心区位评价的相关文献回顾。第二章主要对上海市购物中心的数量、规模、类型、商圈特征及空间格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04年后,上海购物中心进入高速发展阶段,S曲线的预测结果显示,今后5年上海市购物中心仍会保持高速增长;上海市购物中心存在着“规模偏大,商圈半径小”的现象,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市级商业中心区,呈现出集聚的状态,而商圈竞争分析结果显示,市中心购物中心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而外环以外区域存在着大量服务空白区。第三章基于GIS技术,对购物中心商圈内的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性和居民购买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市区型购物中心的三个指标都明显高于社区型和城郊型购物中心;95%的市区型购物中心都沿着现有的或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分布,而70%的城郊型购物中心都位于高速干道枢纽处,上海市道路网结构、轨道交通及高速干道的空间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现有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建立了购物中心区位评价模型,并结合VB和ArcObjects技术对模型算法进行了实现。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市购物中心大规模低区位优势度的购物中心占了总购物中心的25%,即大概25%的上海市购物中心的区位选址存在着不合理性。第四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进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