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变革的客观需要,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我国中小学适应教育变革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特色建设无异于进行教育变革和学校改进,必然会涉及教育组织系统不同层面复杂相连的诸多因素。因此,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下,本文聚焦于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分析框架之下,对学校特色建设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小学办学特色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且在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活动献出兼具理论分析说服力和现实操作可行性的“锦囊”,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的多元化要求,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才。 本文因循中小学学校特色内涵、建设的要素和系统框架分析、以及基本方案的逻辑顺序铺展而成。具体而言,首先,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校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由于学校是复杂系统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学校发展也经历了由同质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在对我国每个历史时期学校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学校特色建设的需求产生与教育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等宏观背景相联系,归纳了阻碍学校特色发展和造成学校趋同的社会、历史、制度等深层次原因。 其次,提出了学校特色的分层理论,认为学校特色内涵具有三重结构。并在对特色的内涵抽丝剥茧的基础之上,为学校特色化发展中遭遇到现实问题的原因,提供整体性的认识框架。 再次,以复杂性科学视野,动态地考察了构成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的场域要素,包括不同层面建设主体,不同特色建设主体的能力以及资源等。在对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可以依据其自身所处特色场域,充分调动行动者积极性,提升自身的潜能,利用和开发制度和技术资源,进行学校特色建设。 最后,不同场域中,学校特色的建设由不同行动者主导,由此对其它行动者施加的影响以及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不同。对应不同行动者为主导的学校特色建设场域,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从“实然”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在特色建设中取得实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旨在对前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的和情境的验证,并期望基于案例分析,为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