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与本课题有关的考古学、民俗学、律学、乐器学、声学之成果与研究方法,对中国洞箫音乐文化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和论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章 论述洞箫类乐器在中国的历史与演变。在图像学的基础上,分析文献上、文物上出现的中国洞箫类乐器,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汉代已经出现了各种吹口形式而定型化的洞箫类乐器。魏晋时期的洞箫,即是与现代洞箫一样的6孔洞箫类乐器。唐代与周边国家以及民族的交流,使中国洞箫获得了国际性。 第二章 论述中国洞箫类乐器音乐的物质构成。主要对乐器构成与形制、乐队组合形式,以及洞箫音乐的分布情况作了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指出了洞箫类乐器在音乐文化中历史上不同的乐队组合形式与现代乐种中乐队组合形式之间一定联系,并收集整理了中国洞箫类乐器音乐的乐谱与音乐。 第三章 论述中国洞箫类乐器的主要音乐形态特征。对洞箫类乐器的宫调体系进行了历时性的全面疏理;对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中的洞箫音乐主要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认为“笛上三调”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洞箫类乐器的宫调理论。 第四章 论述中国洞箫类乐器的社会文化功能。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知识论述中国洞箫类乐器在历史发展中的应用形式与社会功能特点。本文涉及到祭祀音乐文化、文人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当代音乐文化中洞箫类乐器的使用情况与意义,阐述了洞箫类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 论述中国洞箫类乐器的对外交流。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研究并阐述了中国对韩国、日本洞箫音乐的影响。通过韩国北青狮子游艺中的狮子舞音乐与日本伎乐笛谱中的《狮子》比较;以及福建南音“谱”《梅花操》与韩国《步虚子》派生曲《两清还入》两个实例,探讨了中国、韩国、日本洞箫音乐上的交流。 本文的结语部分,对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小结,认为洞箫类乐器以及它的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丰富的民俗因素与其它传统音乐的优秀成分而丰富发展了自身的艺术个性;指出中国宫调体系(管律)在洞箫类乐器上的重要发展;以及中国与东亚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中洞箫类乐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