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5年间中国货物进出总额从206亿美元(1978)上升到了41600多亿美元(2013),增长了201倍,世界货物贸易的排名从32位上升到第1位。但伟大成就的背后也伴生了诸多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出口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等等。这种粗放型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时调整。本文以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对转变的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当前对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筑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对近年来的转变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并以吉林省作为地方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第1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探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首先对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历程进行梳理,并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及“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外经济理论。第3章是探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经济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并采取粗放型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对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不同的战略调整,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贸易差额、商品结构还是贸易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4章是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研究。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及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依然很多:过度强调出口导致顺差大,效益低;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但结构失衡;成为世界工厂,但实为“世界加工厂”;区域间对外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不均衡。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做出调整和转变。第5章是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通过对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取,构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体系,并利用SPSS19.0软件,以1983年—2012年共30年的对外经济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一定的成效,整体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但从2004年以来,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并出现一定下滑。主要下滑原因是对外经济发展结构、竞争力、环境指标在不断下降,同时抵御外来风险能力较弱。第6章是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地方实践,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着对外经济规模小,逆差大;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作用不突出;利用外资规模小,分配不合理;省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应加大出口力度,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农业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建立服务型政府。第7章是分析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生产要素、经济体制和机制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制约,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一定的阻力。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方面,应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转变以及完善政府职能三个角度入手,达到转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