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数据显示大学生频频因情感问题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自杀,大学生失恋问题由此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和关注。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失恋的困境。而现有关于失恋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失恋后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很少涉及应对方式,且没有深入探讨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性别角色作为一种心理性别,体现了个人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探寻大学生失恋的应对方式及其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既能丰富失恋应对方式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又能为高校的恋爱情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243份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咨询记录的质性分析,对失恋的应对方式进行了归纳;然后结合肖友琴(2009)自编的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量表和刘电芝(2011)改编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343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大学生面临失恋事件时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主要有认知重建、情绪宣泄和寻求转移,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沉溺、逃避和攻击,总的来说,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2)相比其他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在失恋后更多地选择沉溺和攻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沉溺和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更多地选择情绪宣泄和认知重建的积极应对方式;未失恋过的大学生比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情绪宣泄的积极应对方式;多次失恋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寻求转移的积极应对方式。(3)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认知重建、情绪宣泄和寻求转移的积极应对方式,相反,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较少选择以上三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女性化比男性化更多地选择情绪宣泄的应对方式。根据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加强高年级学生的情商教育,鼓励男大学生参与团体辅导课程,以及加强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