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统计结果,1900-2016年全球气象灾害(龙卷风、雾霾、极端气温)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死亡人数波动增加。据统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龙卷风2000多起,产生3万余名伤员。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害导致900余人伤亡。2019年,辽宁开原龙卷风灾害导致近200人伤亡。龙卷风灾害对人类的安全威胁一直很大,很有必要对龙卷风灾害致伤因素、伤员后送救治、防灾减灾预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两次龙卷风,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卷风建模与地震区别的应急医学循证策略研究》(71774167)指导下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在设计住院伤员问卷、灾民问卷、应急卫生资源配置3类问卷的基础上,奔赴灾区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2次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实证分析与模型构建。
目的:
(1)大规模龙卷风灾害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现场调研,构建我国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据本底。
(2)从“群体-个体”、“伤员(需方)-救援力量(供方)”等多角度,开展龙卷风致伤风险因素、伤情特征、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应急医学救援组织管理等的实证研究。
(3)基于龙卷风灾害的不可重复性,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构建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模型,实现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字化模拟与政策干预实验,从而找到提升应急医学救援效率的关键靶点,提供循证参考建议。
(4)可对其他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其中调研问卷、伤员后送救治模型都具有很强参考价值。
方法:
(1)应用文献荟萃分析、专家咨询法制定调研方案,确定研究内容。
(2)应用问卷调研法。根据设计的3类调查问卷对龙卷风住院伤员,灾民、救援力量进行调研。
(3)应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伤员伤情特点进行分析,对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区域内救援力量情况进行分析。
(4)应用多主体建模理论与方法,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多主体模型,利用控制变量法,调整不同干预措施的干预强度,定量进行模型验证与政策干预实验,为提高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效率的建议制定提供依据。
结果与结论:
(1)完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①盐城401名伤员调研结果显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占77.30%。从伤员伤部来看,头部伤、体表伤、下肢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的46.63%、39.9%、29.43%。从伤类来看,软组织伤、骨折伤、脏器损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人数的90.77%、38.9%、19.7%,多发伤伤员比例较高。AIS=1伤员占据60.85%,大于等于5分伤员比例为2.50%;②开原龙卷风146名接受调研的伤员中,伤部前3位为头部伤(67.81%)、体表伤(52.74%)、下肢伤(43.84%),伤类前3位为软组织伤(92.16%)、脏器损伤(25.49%)、骨折(17.65%),65.75%伤员AIS=1,不存在AIS>=5的伤员;③综合来看,2次龙卷风产生的伤员中,45岁以上伤员所占据比例较大,造成的伤部、伤类也相似。
(2)完成龙卷风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分析:①从盐城、开原两次龙卷风的比较来看。收入水平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创伤发生有影响(p<0.05),对于开原伤员则影响不大。能否找到避难场所同样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发生有影响(p<0.05)。②其中灾害发生时的个人行为、演习意识等行为对于2次龙卷风伤员发生均没有显著影响。③伤员是否在室内对于是否受伤,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房屋倒塌程度则有影响,提示龙卷风高发区域应当关注房屋坚固程度及避难场所的防风强度。
(3)完成2次龙卷风应急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分析:基于《龙卷风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家咨询表》,对盐城、开原地区卫健委相关救援专家以及区域内主要救治医院救援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①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配置为3辆,空余ICU病床为10张,空余普通病床为20张。二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为2辆,空余ICU病床为5张,空余普通病床约为10张。救护车行驶车速一般在30KM/小时左右;②三级医院危重伤、重度伤、轻度伤急救室每名伤员急救耗时一般为1小时、12分钟、5分钟左右,二级医院相应有所延长。ICU病床通常优先安排ISS≥60的伤员。轻度伤伤员一般不安排病床;③区域内主要救治机构及伤员集中点位置信息由GIS系统进行记录。
(4)完成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建模与模型验证: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界定伤员、救护车、伤员集散点、后方医院和指挥中心5类主体(Agent),确定主体的行为规则,分析主体之间关系,构建模型,探究龙卷风灾害医疗后送机理。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以实际调研所得数据为本底数据,模拟整个伤员医疗后送流程,对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救援效率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盐城、开原龙卷风伤病员医疗后送模型模拟结果与灾害实际结果相比都具有很好的拟合性,误差分别为9.1%、11.1%,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提示模型具有较好和可靠性和稳定性。
(5)完成3类干预实验:设置医院空余床位数、危重伤员是否必须送往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3类干预实验,共产生阳性结果6个,发现合理后送伤员至相应等级医院,医院增加1-2辆救护车数量,适当增加医院空余床位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后送效率。
政策建议:
(1)龙卷风灾害多发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伤员伤情特征。伤员救援应当同一时间派出救援人员参与救援,但是重灾区应当派出更多救援人员以及配置更多救援卫生资源。
(2)根据影响伤员创伤发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部门可科学的制定合理减灾避灾措施与应急预案。主要为改善龙卷风高发地域居民房屋的抗风性能,设置避难场所,开展居民的防灾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其避灾意识和能力。
(3)根据干预实验结果,提出在龙卷风高发区域可以适当增加救护车配备数量、相关医院在龙卷风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增加空余床位量、后送不同等级伤情伤员至后方救治机构时可以不全部后送至三级医院。
(4)其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泥石流、城市大规模爆炸事件、城市大型火灾等等,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思路进行应急医学救援实证与建模研究。本文所构建的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修改参数适用于其他灾害事件的研究中去,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两次龙卷风,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卷风建模与地震区别的应急医学循证策略研究》(71774167)指导下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在设计住院伤员问卷、灾民问卷、应急卫生资源配置3类问卷的基础上,奔赴灾区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2次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实证分析与模型构建。
目的:
(1)大规模龙卷风灾害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现场调研,构建我国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据本底。
(2)从“群体-个体”、“伤员(需方)-救援力量(供方)”等多角度,开展龙卷风致伤风险因素、伤情特征、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应急医学救援组织管理等的实证研究。
(3)基于龙卷风灾害的不可重复性,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构建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模型,实现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字化模拟与政策干预实验,从而找到提升应急医学救援效率的关键靶点,提供循证参考建议。
(4)可对其他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其中调研问卷、伤员后送救治模型都具有很强参考价值。
方法:
(1)应用文献荟萃分析、专家咨询法制定调研方案,确定研究内容。
(2)应用问卷调研法。根据设计的3类调查问卷对龙卷风住院伤员,灾民、救援力量进行调研。
(3)应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伤员伤情特点进行分析,对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区域内救援力量情况进行分析。
(4)应用多主体建模理论与方法,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多主体模型,利用控制变量法,调整不同干预措施的干预强度,定量进行模型验证与政策干预实验,为提高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效率的建议制定提供依据。
结果与结论:
(1)完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①盐城401名伤员调研结果显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占77.30%。从伤员伤部来看,头部伤、体表伤、下肢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的46.63%、39.9%、29.43%。从伤类来看,软组织伤、骨折伤、脏器损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人数的90.77%、38.9%、19.7%,多发伤伤员比例较高。AIS=1伤员占据60.85%,大于等于5分伤员比例为2.50%;②开原龙卷风146名接受调研的伤员中,伤部前3位为头部伤(67.81%)、体表伤(52.74%)、下肢伤(43.84%),伤类前3位为软组织伤(92.16%)、脏器损伤(25.49%)、骨折(17.65%),65.75%伤员AIS=1,不存在AIS>=5的伤员;③综合来看,2次龙卷风产生的伤员中,45岁以上伤员所占据比例较大,造成的伤部、伤类也相似。
(2)完成龙卷风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分析:①从盐城、开原两次龙卷风的比较来看。收入水平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创伤发生有影响(p<0.05),对于开原伤员则影响不大。能否找到避难场所同样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发生有影响(p<0.05)。②其中灾害发生时的个人行为、演习意识等行为对于2次龙卷风伤员发生均没有显著影响。③伤员是否在室内对于是否受伤,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房屋倒塌程度则有影响,提示龙卷风高发区域应当关注房屋坚固程度及避难场所的防风强度。
(3)完成2次龙卷风应急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分析:基于《龙卷风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家咨询表》,对盐城、开原地区卫健委相关救援专家以及区域内主要救治医院救援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①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配置为3辆,空余ICU病床为10张,空余普通病床为20张。二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为2辆,空余ICU病床为5张,空余普通病床约为10张。救护车行驶车速一般在30KM/小时左右;②三级医院危重伤、重度伤、轻度伤急救室每名伤员急救耗时一般为1小时、12分钟、5分钟左右,二级医院相应有所延长。ICU病床通常优先安排ISS≥60的伤员。轻度伤伤员一般不安排病床;③区域内主要救治机构及伤员集中点位置信息由GIS系统进行记录。
(4)完成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建模与模型验证: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界定伤员、救护车、伤员集散点、后方医院和指挥中心5类主体(Agent),确定主体的行为规则,分析主体之间关系,构建模型,探究龙卷风灾害医疗后送机理。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以实际调研所得数据为本底数据,模拟整个伤员医疗后送流程,对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救援效率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盐城、开原龙卷风伤病员医疗后送模型模拟结果与灾害实际结果相比都具有很好的拟合性,误差分别为9.1%、11.1%,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提示模型具有较好和可靠性和稳定性。
(5)完成3类干预实验:设置医院空余床位数、危重伤员是否必须送往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3类干预实验,共产生阳性结果6个,发现合理后送伤员至相应等级医院,医院增加1-2辆救护车数量,适当增加医院空余床位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后送效率。
政策建议:
(1)龙卷风灾害多发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伤员伤情特征。伤员救援应当同一时间派出救援人员参与救援,但是重灾区应当派出更多救援人员以及配置更多救援卫生资源。
(2)根据影响伤员创伤发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部门可科学的制定合理减灾避灾措施与应急预案。主要为改善龙卷风高发地域居民房屋的抗风性能,设置避难场所,开展居民的防灾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其避灾意识和能力。
(3)根据干预实验结果,提出在龙卷风高发区域可以适当增加救护车配备数量、相关医院在龙卷风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增加空余床位量、后送不同等级伤情伤员至后方救治机构时可以不全部后送至三级医院。
(4)其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泥石流、城市大规模爆炸事件、城市大型火灾等等,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思路进行应急医学救援实证与建模研究。本文所构建的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修改参数适用于其他灾害事件的研究中去,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