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鮟鱇(Lophius litulon)隶属于鮟鱇目、鮟鱇科、黄鮟鱇属,是目前东黄海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年均产量在1×104t以上。黄鮟鱇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在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非常走俏,市场潜力较大。
本文利用2008~2009年的定点调查和2006~2008年的常规监测资料,对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生长、繁殖特性、摄食习性及数量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黄鮟鱇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占95.3%,3龄及以上数量急剧下降,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群体体长分布于27~650mm之间,体长200~350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64.7%;体重分布范围为0.1~6915g之间,体重0.1~9009个体占总数的74.1%。
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Lt=749.9[1-e-0.349(t+0.256)],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
极限年龄Tmax=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为ti=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8.8mm和4038.7g。
2、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
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05~1.41×106粒之间,平均为6.74×105±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153粒/mm,平均为1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mm之间,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一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3、黄鮟鱇饵料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摄食饵料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短尾类、长尾类和头足类,主要种类有小黄鱼、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其中作为经济鱼种的小黄鱼和带鱼的%IRI之和占27.82%。黄鮟鱇的空胃率为17.99%,摄食率为80.51%,胃饱满系数最高达799.09‰,平均为113.77‰。其食性习性和摄食强度随季节、昼夜和发育有明显的不同,饵料生物种类数,冬季>春季>秋季>夏
季,夜>昼,中体长组>高体长组>低体长组;摄食强度,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昼>夜,低体长组>中体长组>高体长组。黄鮟鱇不但摄食比自己低或同营养水平的生物,而且还摄食比自己高营养水平的生物,是一种凶猛的高级肉食性鱼类。
4、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于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kg/h,春季最低仅为0.032kg/h。渔获物体长范围27~650mm,平均268mm,体重范围0.6~6715g,平均806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mm,951g),夏季最小。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分布范围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分布范围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范围为17.0~107.2m,平均为64.4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分布范围为40~80m。
最后,结合黄鮟鱇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现状,提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为相关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