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施行不同的肺复张方法能否改善患者的肺氧合能力及顺应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ASA Ⅰ~Ⅱ级,年龄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手控复张组(M组)和压控复张组(P组)。术中两组患者除肺复张过程外,其余时间均采用容量控制模式(VCV)行机械通气,吸入新鲜气体流量2 L/min,吸入氧浓度(FiO2)=30%~50%,潮气量(VT)=6~8mL/kg,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吸呼比(I:E)=1:2。术中调整呼吸参数,维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5%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5~45 mmHg之间。两组患者均在气腹建立后即刻、气腹建立后的每小时末及术毕实施肺复张。M组的肺复张措施:肺复张时调整为手控通气模式(MCV),限压阀调至40cmH2O,FiO2=50%,挤压呼吸囊使气道压达到35 cmH2O,持续15 s后调整为VCV,恢复呼吸机参数至复张前水平。P组的肺复张措施:肺复张时调整为压力控制模式(PCV),设置呼吸频率(RR)=8次/min,FiO2=50%,气道压力上限(Pmax)=40 cmH2O,吸气压力(IP)=35 cmH2O,PEEP=15 cmH2O,通气2 min后调整为VCV,恢复呼吸机参数至复张前水平。分别在气管插管前(T0)、插管后2 min(T1)、气腹后45 min(T2)、气腹后90 min(T3)、术毕(T4)、拔管后30 min(T5)进行数据采集。在T0、T2、T3、T4、T5时行血气分析,获得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计算T2、T3、T4时的氧合指数(OI=PaO2/FiO2);在T1、T2、T3、T4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动态顺应性(Cdyn);比较两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剔除2例。两组患者肺复张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ASA分级、术前血红蛋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气腹时间、麻醉时间、液体输注量、尿量及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2~T4时PaO2升高(P<0.05);与M组相比,P组患者在T2~T5时Pa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M组相比,P组患者在T2~T4时O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2、T3时Ppeak、Pplat增高(P<0.05);与M组相比,P组患者在T2、T3时的Ppeak、Ppla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2~T4时Cdyn降低;与M组相比,P组患者在T2~T4时Cdyn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与M组比较,P组患者的术毕拔管时间缩短(P=0.002),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时,与手控复张法相比,采用压力控制复张法行肺复张可增加患者的术中肺氧合能力,改善肺顺应性,缩短术毕拔管时间,并降低拔管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