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随之日益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彰显其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载着家长、社会的极高期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正是他们想要获得成功、有所作为所付出的必然代价。减少这些不必要的代价,一方面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正式出现于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内容自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此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要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增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此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但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来看,其实效性依然堪忧,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教学队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寻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改进策略,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特选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为视角,探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发展和完善的改进策略。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入手,立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提供依据,积极探索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改进策略,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带动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层面上,力图抛砖引玉激发更广泛更深入的学术争鸣;实践层面上,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应提供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