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急剧增加,到2014年达到了1.78亿吨,并且垃圾处理设施与居民区距离日益逼近,随之而来的是垃圾产生的恶臭问题成为民众投诉的主要诱因。而由于恶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垃圾恶臭污染的监测、解析、评价等结果不一,导致恶臭污染的控制工作开展不顺利。为此,本文针对生活垃圾降解过程,进行了恶臭释放规律的研究,探讨了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各个过程下的恶臭组分,比较和建立了恶臭的监测评价方法,并有针对的进行了恶臭的源头削减探索实验,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生活垃圾在厌氧和好氧状态(通气量50ml/(min·kg))下,在第五天达到臭气浓度的峰值,分别为6000和3000(无量纲),厌氧增加了恶臭污染的程度,H2S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生活垃圾开始处理第5~10天内,NH3的释放主要在第10~20天,曝气组的H2S和NH3释放浓度要高于厌氧组;检测出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为烃类、烯烃、炔烃、苯系物、含氧化合物、氯代苯及硫化物等。反应前9天各组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呈现上升趋势,然后开始递减。其中厌氧组TVOCs浓度最高可达到3600 mg/m3,要大于曝气组(2000mg/m3),且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和苯系物是生活垃圾降解释放TVOCs的主要贡献组分。(2)针对徐浦垃圾转运站,进行了不同区域恶臭的组分和浓度监测。共检测出94种恶臭污染物质,分为5大类:烃类(芳香烃外)、苯系物、卤代物、含氧化合物、其他(NH3、H2S和CS2等)。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为NH3(1334~3802ppb)和烃类(131~224ppb),其次为含氧化合物(10~100ppb)和H2S(15~40ppb),而其他的VOCs组分的浓度都低于1ppb。通过综合评分法筛选出徐浦中转站20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别为H2S,甲苯,NH3,乙苯,邻,间,对-二甲苯,二氯甲烷,丙烷,苯,环戊烷,丙酮,丁酮,乙酸乙酯,苯乙烯,辛烷,环戊酮,甲基异丁基酮,CS2。对比讨论臭气浓度(OC)、理论臭气浓度(TOC)、电子鼻(EN)、总物质浓度(TCC)对恶臭的评价优缺点:在低浓度下OC不太适合恶臭污染的评价,而电子鼻在科学驯化其内部传感器的前提下,可用于部分代替人工嗅辨的检测。TOC主要用来评价对恶臭组分对恶臭污染程度的贡献大小评价,TCC从客观表现恶臭组分的浓度大小。(3)老港填埋场所有监测点的臭气浓度都高于3500,H2S和NH3的平均浓度为0.24 mg/m3和0.34 mg/m3,检出的VOC组分中,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苯系物、烃类、其他VOCs组分分别占TCC的比例为,16%、34%、11.4%、30%、1%。从理论臭气浓度分析,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两个恶臭贡献族。综合评分法筛选出的11种主要污染物质,分别为H2S,二乙基二硫醚,NH3,邻-二甲苯,甲苯,苯,4-乙基甲苯,二甲基二硫醚,乙酸乙酯,乙苯,1,3,5-三甲苯。(4)国清垃圾堆肥厂检测到臭气浓度较高,平均值为6062,NH3浓度整体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控制标准1mg/m3,除了在垃圾入厂坑内检测到一定浓度的H2S,其他点位都没有检测到。含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占绝对的恶臭贡献率,分别为40%和44%。通过综合评分法筛选出12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别为:二甲基二硫醚,邻-二甲苯,乙苯,二乙基二硫醚,苯,甲苯,NH3,H2S,乙酸乙酯,环己烷。(5)比选了苯甲酸钠、山梨酸钠、脱氢乙酸、尼泊混合金酯、硝酸钠、纳他霉素五种抑制剂和N1菌体、S1菌体、粉体制剂和EM菌四种除臭剂,对垃圾发酵产生恶臭的控制作用。其中,在抑制剂的筛选中,硝酸钠和纳他霉素对垃圾厌氧发酵速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可作为垃圾处理前期的主要抑制剂,而除臭剂的筛选结果显示,S1和N1恶臭控制药剂对恶臭的去除效果较明显,但起效慢,因此适合用于垃圾填埋处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