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政府、媒介和公民的关系处理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提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新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新闻有助于构建真正的公共领域,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培养公众对公共事件的讨论、思考和判断能力,通过媒体间合作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推进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对政治信息和公共事务的知情欲更加强烈。同时,信息的跨国界传播使民主比以往更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需求。据CNNIC互联网发展报告,我国网民规模从2010年的4.57亿发展到2011年的5.13亿,手机网民规模从3.03亿发展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达到69.3%。2011年我国微博用户数从6311万激增至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从13.8%上升为48.7%。2011年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被称为“微博应用元年”。这一年,公民新闻集中式爆发,政务微博井喷式增长,而且微博的自净功能也开始逐渐实现。从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到钱云会案,从日本9.0级地震灾害到郭美美事件,微博公民新闻场域己逐渐形成,微博作为网络自由发声平台一次又一次走在公众舆论的前列。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舆论力量和压力集团,那就是5亿多的网民。网民言论之活跃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因此,在这种媒介环境下研究微博公民新闻是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本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说起,系统详细的介绍了美国公共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并对公共新闻理念在我国新闻界的本土化进程予以梳理,从社会宏观背景、媒介环境、技术进步、新闻实践等角度解析我国公共新闻向公民新闻的嬗变历程。以新闻载体为依据,本文提出微博公民新闻概念,从其传播特征、媒介载体、新闻生产机制、传播效果等角度解析了当前微媒体语境下我国公民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本文中既有对微博公民新闻的实证研究,又有对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理念的对比辨析,既有对研究对象在生产、传播、公共领域构建方面的理论分析,又有对研究对象在传播局限性、发展前景的人义评述和批判研究,并从媒介素养、媒介融合、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对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网友爆料→舆论领袖→网友广泛参与讨论→热点议程→传统媒体介入和社会层面传播→政府机构关注或纳入政策议程,这种微媒体公民新闻模式对于解决社会公共事务并不具备普适性,还需结合传统媒体借助法律、制度、社会等各层面力量,形成舆论监督长效机制,实现真正的公平止义化民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