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固定与矿化的影响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外盆栽试验与室内培养试验进行,其中室外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还田[高粱秸秆还田(STP-S)、绿豆秸秆还田(STP-VA)和秸秆不还田(STP-N)]及其还田深度[0—10 cm(SRD10)、0—20 cm(S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17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固定与矿化的影响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外盆栽试验与室内培养试验进行,其中室外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还田[高粱秸秆还田(STP-S)、绿豆秸秆还田(STP-VA)和秸秆不还田(STP-N)]及其还田深度[0—10 cm(SRD10)、0—20 cm(SRD20)和0—30cm(SRD30)]对土壤物理性状与固碳效应的影响,室内试验采用四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秸秆类型[高粱秸秆(ST-S)和绿豆秸秆(ST-VA)]、秸秆还田方式[混匀还田(SRM-I)、覆盖还田(SRM-C)和秸秆不还田(SRM-N)]、温度[(25℃(IT25)和35℃(IT35)]和水分[55%田间持水量(FMC55)和85%田间持水量(FMC85)]对SOC矿化特征及其碳库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TP-S和STP-VA处理0—30 cm剖面SOC含量及其储量较STP-N显著提高。SRD10、SRD20和SRD30处理下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分别在0—10、10—20和20—30cm土层表现较高,其中SRD20处理0—30 cm剖面SOC储量表现最高。(2)IT35处理较IT25处理显著提高了SOC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活性有机碳库的潜在可矿化量(Ca)和缓效性有机碳库的潜在矿化量(Cs)分别达13.11%~84.95%、21.42%~33.94%、24.63%和46.87%,并显著降低了SOC和部分活性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3)FMC85处理较FMC55处理显著提高了SOC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Ca和Cs分别达2.79%~24.18%、6.50%~16.01%、30.61%和2.18%,并显著降低了部分SOC活性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4)与秸秆不还田(ST-N)相比,ST-S、ST-VA、SRM-I和SRM-C处理显著提高了SOC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Ca和Cs、土壤酶活性及部分活性组分含量。此外ST-VA处理SOC累积矿化量和相对激发效应(Pe)较ST-S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1.14%~34.26%和19.62%~36.19%,而降低了SOC及部分活性组分含量;SRM-C处理下SOC累积矿化量和Pe较SRM-I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8.12%~19.63%和11.35%~42.36%,同样也降低了SOC及部分活性组分含量。综上所述,与不还田相比,高粱和绿豆秸秆还田增强了SOC矿化,同时也提升了SOC含量,但其综合效应需进一步进行研究。此外,升温与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了SOC矿化,并降低了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全球联系日益加深。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蔓延等因素导致国际环境愈加复杂,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面临严峻的挑战,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探索东莞经济空间及功能网络演化规律,对于东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以东莞1979-2020年的工商企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功能性丰富多样的非编码RNA,在植物的开花生长、生殖发育、逆境胁迫响应、转录及表观遗传调控与修饰等的生物进程中显示出非凡的可塑性。植物花青素的合成除了受到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环境因子等的调节之外,lncRNA也影响调控花青素的合成积累,而关于lncRNA参与调控甘薯块根花青素合成积累的研究尚鲜少报道。本研究以两个不同甘薯品种即“徐紫薯3号”(XZS3,紫薯)和
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生态功能的提升与生态产品的供给同等重要,探索融合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复合型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中生态网络的过分“自然化”倾向导致其社会功能被忽视,研究要素过于单一,对相关规划提供的支撑性不足,从而加剧了生态规划的被动性和弱势性。理论研究方面,生态网络的理论基础与建构方法均较为成熟。在理论基础上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连通性理论等;在建构方法上有
农业农牧废弃物绿色低碳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畜禽废水的不当处理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次生危害,严重制约农牧业绿色高效生产,同时影响人居环境。传统畜禽废水处理工艺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及微生物厌氧发酵等,存在处理成本高、效率低、物质循环利用补充及能量释放不彻底等缺点。因此,建立畜禽废水高效处理工艺迫在眉睫。基于微藻培养的畜禽废水处理工艺具有碳-氮-磷同时减排及耦合微藻生物质制备的
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能够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研究对象。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近年来重点发展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及都市连绵区,研究其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及相应影响因子,对于在大湾区科学进行大尺度景观规划、推动区域绿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及相应影响因
游憩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游憩需求增长和游憩活动多元化品质化的趋势下,利用游憩资源保障高质量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对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和提高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新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发展,为城市自组织和适应性规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试图利用游憩轨迹和游憩图像数据,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剖析城市游憩行为和空间感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本研究以行为地理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逆境生态条件严重制约了小麦的生产。根系作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其生长状况决定着植物地上部的生物量。小麦作为禾谷类作物具有庞大的根系,对小麦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具有的重要影响及作用。通过解析根系的发育调控,改善根系结构,进而培育抗逆、稳产、广适的小麦品种,对确保我国粮食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种植历史悠久,其籽粒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之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藜麦种质资源引进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研究的课题,但藜麦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且籽粒产量低,国内引种受到限制。而其幼苗与同科的菠菜一样可用作蔬菜,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维生素、营养及矿物质。截至目前,国内对菜用型藜
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使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土地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并且进行了迅速的产业积累。产业的集聚化、专业化逐渐突显,村级工业园这一具有珠三角发展特色的阶段产物形成,并且在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村级工业园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珠三角城镇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空间破碎和城市建成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更新迫在眉睫。首先,文章对珠三角村级工业园在空间分布、自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