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立法后评估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既是地方立法机关科学立法的一种方法,又是改善立法机关与公众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通过对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以提高立法质量,支持理性立法决策;另一方面,它通过吸纳公众参与到评估的过程中,拓宽公众与立法机关的交流渠道。近十年来,我国法学界以及立法学界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研究此制度的价值有一定的认同。本文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后评估的实例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产生动因、运行模式和评估标准,以期为真正有效地建立该项制度的长效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导言简要介绍了各级地方人大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的一些情况,并对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全文将要讨论的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除导言外,正文共分四大部分,结构如下:第一章描述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对《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立法后评估实例,从评估的背景和目的、评估对象的选择、评估范围的确定、评估主体及评估工作组的构成、评估方法的运用和评估结果等方面作详细地介绍,旨在通过一个目前国内较为完善的鲜活的立法后评估实例,形成对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明确认知。第二章对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概况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第一节首先说明了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产生的动因,笔者认为立法质量缺陷是催生立法后评估制度最主要的因素;第二节评价了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对立法决策的支持作用,推动了立法决策的理性化、科学化和开放化;第三节介绍了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优势,其具备广泛参与、丰富手段、直接反映、立法“监督”的特点。第三章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立法后评估的实例为切入点,以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运行模式为中心,重点探讨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评估主体和评估程序的构建。第一节总结了上海市此次立法后评估工作评估主体和评估程序的特征,在评估主体方面,它以人大的自我评估为主要形式,强调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在评估程序方面,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许多程序和步骤共同组成了整体的行为系统;第二节由个别到一般,构建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运作模式。在评估主体上,立法机关主导下的评估模式应积极吸纳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机关、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在评估程序上,确定了评估方案确定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三个主要的评估环节,并阐述了此三个阶段中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步骤。第四章构建可行的、全面的、弹性的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评估标准体系。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地方人大立法后评估制度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同时阐述了建立此标准体系应注意的重要问题;第二节构建了合法性标准、实效性标准、可操作性标准和立法技术标准四大类的评估标准体系,并从这四类标准出发展开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