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角色谈张爱玲的翻译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仅只是语言或技巧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还折射出译者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认知结构。本文旨在从互文性视角探索张爱玲翻译活动及翻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翻译与创作的渗透性、主体交融的多重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它已延伸并渗透到了美学、心理学、哲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拓展了过去以字母、文字、语言等个别因素为对象的狭窄视野,而是以文学、文化、思维等的总体运动与规律为对象。本文从描述及比较互文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入手,通过探寻文本意义、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以及互文性的历时特征,阐释了为什么要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通过描述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翻译语境和翻译批评,阐释了如何将互文性与翻译这二者结合起来。另外,从互文性的另一种说法“文本间性”,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主体间性”,而翻译主体在互文性视域下是广义文本的一员,也处在互文性的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是互文性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女性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她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其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和身兼作家、译家双职的身份使她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中包含着复杂的互文现象和热闹的互文景观。出生并成长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的张爱玲,后半生一直旅居海外,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击与融通。而在其作品中,既可看到写作在翻译中投下的创作烙印,又可领略到翻译在写作中映射的风情与笔调。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主体、读者主体、作者主体的调和在其译作,尤其是自译作品中也得到了印证。   本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贯穿全文的关系链,用开放、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对张爱玲的翻译展开描述和分析,既着眼于宏观层面,也不忽略微观层面,力争促进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同时为张爱玲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其他文献
回指现象最早为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语言学家所关注并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近几十年来,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
战役:勇闯DotA世界  战役是游戏中最主要的内容,没有之一,你可以理解成RPG游戏中剧情。在战役里你可以获得几乎一切资源:经验、装备、灵魂石等等。不过这里除了经验之外,其他的资源都是随机获取。战役分为普通和精英两种难度,除了难度不同,英雄的灵魂石只会在精英难度中掉落。  时光之穴:经验和金钱的宝地  随着游戏时间的推进,你会发现需要培养太多的英雄而培养他们就需要经验和金钱(用于升等级和技能等等)
连贯是语篇理解与生成的基础,三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语篇连贯,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过多注重语言本身的形式、表层要素,如衔接手段,而对语篇连贯的外部要素重视不够,如
近年来学术界、文化界甚至在国家战略中,推动中国文化输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毫无疑问,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外译被公认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中国经典名著外译研究也
通过多年来在油田生产信息采集及油田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攻关,已经熟练掌握了数据在线采集系统的设计,现场安装施工;在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系统平台的设计和搭建,系统各项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暂一生中存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因其神秘性主题和浓烈的情感而著称。面世以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冷遇后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部传世名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公众对其道德层面、社会层面的期待,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日本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协作履行社会责任,无论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