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试律,即用于科举考试中的五言八韵律诗。唐代以诗取士,堪称鼎盛,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在科举中缺席,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重新恢复试律。清廷的这一举动,对当时及以后的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曾说:"抓住某一历史时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叙述的线索,把一些零散的社会现象和人物行迹串连起来。"(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在清代纷繁的文学及社会现象中,试律便具有这种强大的凝聚力。诚如清人任联第所说:"我朝试帖著为功令,学者童而习之,自乡会以至词馆诸公莫不潜心致力于此,是以名流辈出,远迈前人。"(任联第,《七家试律汇钞序》)士人群体普遍的对于试律的"潜心致力",就决定了试律与当时的政治生活、文学活动将产生鲜活的关联。而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希望借由试律,透析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景象、政治观念、诗坛风会及士人思潮,以期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历程有更为细致和立体的考察。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必须借助丰富的文献积累。因此,除了《清人硃卷集成》这类正式应试作品之外,大量的考场以外用"诗课" "唱和"等自由形式进行的试律创作将是本文重点关注的文本资料。同时,本文将联系清代诗文别集、序跋、选本、诗话等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学背景,从试律的政治性与文学性、试律与诗坛的沟通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考察。上编《诗礼相成》,首先检讨文学与政治的分合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之一的"诗歌",是如何从政教的核心设置沦为取士工具的;随着这一角色的转换,士人们围绕诗歌的本质、功能、意义等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些问题的考察,都会加深我们对乾隆朝再次恢复试律的思考。第二章会对康熙与乾隆的诗歌和政治理想作深入的解析,因为康乾祖孙是恢复试律的直接推动者,他们的个人意志对国家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上编的最后一章将考察在试律重返科举的过程中,士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不断矛盾着的心态。下编题为《政化贵文》,笔墨主要集中在试律这一文学形式本身上。第一章中,我们将结合当时的政典、笔记等史料考察试律在清人的政治与文学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在说明过程中,主要通过试律与馆阁体和八股文这两种当时社会普遍重视的文学形式的对比来论述。第二章主要就清人的试律创作进行论述,力图兼顾点面,既有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有重点案例的分析评价。这之中,纪昀以及"九家诗""七家诗"的试律创作是重中之重;另外,清代女性写作的蔚然成风同样表现在试律的创作上,而汉文化圈所影响的域外社会中,也有着试律创作的风气。第三章关注的是清人的试律批评,主要以选注、选本、诗话、批点等形式为线索,选其典型且影响重大者作具体论述。因而纪昀的《唐人试律说》、王先谦的《国朝试律汇钞》、梁章钜的《试律丛话》以及路德的《关中课士诗赋注》中的独到而鲜明的批评方式和观念都会得到格外的关注;最后,文章将对清人试律创作中的"辨体与变体" "雅正与性情""根柢之学与干禄之文"等矛盾冲突的观念作综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