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陶渊明的诗文饱含生命智慧,他以诗人之灵性、哲人之睿智、凡人之真情融注诗文于整个生命境界之中。诗人重视精神完善,在人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进行心态平衡,协调成内在的人生美感方式。本文论述陶渊明的生命智慧,强调陶诗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智慧的结晶。陶渊明诗文中对于自然生命、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是深刻而且独到的。既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又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文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崇尚生命的思维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诗文饱含生命智慧,他以诗人之灵性、哲人之睿智、凡人之真情融注诗文于整个生命境界之中。诗人重视精神完善,在人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进行心态平衡,协调成内在的人生美感方式。本文论述陶渊明的生命智慧,强调陶诗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智慧的结晶。陶渊明诗文中对于自然生命、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是深刻而且独到的。既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又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文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崇尚生命的思维方式,通过诗歌来印证自己的本质存在,充分展现了人与诗歌之间的生命互换和生命互证。
其他文献
王船山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在动荡中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形成了庞大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肇因于明亡的历史教训,彰显于《读通鉴论》和《宋论》等史论著作。学者讨论船山政治思想时往往注重《读通鉴论》而忽视《宋论》。作为船山晚年两本史论著作,《宋论》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体系完整度和深度并不亚于《读通鉴论》,考虑到宋明历史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宋论》理当受到
圆佛教是少太山朴重彬于1916年创立的志向于世界的韩国民族新兴宗教。少太山诞生在20世纪世界动荡时期,怀有对自然与人间生老病死的疑惑,寻求真理,无师自通,大觉大悟后,以“物质即已开辟,精神更须开辟”为开教动机,要建设新的世界。少太山在开教动机中阐明:人类被物质所奴隶,生活在无边苦海之中,只有通过以真理的宗教信仰和事实的道德训练,才能引导到广大无量的乐园世界。 虽然少太山无师指导而大觉,但其思想渊
在婆罗门统治时期,古印度宗教思想遍布,梵行传统盛行;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初期佛教。在本文中,初期佛教指的是佛陀(释迦牟尼)的行化教法。佛陀的教示是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觉悟出来的,是经过检验和证实的解脱之道;佛陀也指出了从痛苦的人生修行解脱的内外之法,这是实现正道解脱的唯一途径。佛陀所教示的,是他认为对人生解脱绝对重要的法门;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他保持了独特的沉默。初期佛教特别强调实践和证悟;佛陀
最近三、四十年,在分析哲学领域,心灵哲学逐渐取代语言哲学而成为“第一哲学”,但是对心灵哲学相关问题的探讨需要语言哲学理论作为工具和进路,对语言的深入研究也离不开对语言使用者心理活动的探究。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当今分析哲学界争论尤为激烈的两个问题——关于意识的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之争、关于心灵内容的广义内容和狭义内容之争当中。本文通过梳理和评述近些年来这两个领域中出版的三本重要著作,介绍近年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如果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就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也就无法真正地成为自由、平等之公民。本文论证了一种基本医疗需求论,并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道德辩护。然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医疗资源有限的现实。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基本医疗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所以在医疗资源分配中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医疗需求设置不同的优先性。
宗教艺术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宗教艺术离形成一门学科还很远。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宗教艺术各个分支的研究不断深化推进,但缺乏整体性研究,学科理论构建才刚刚起步。要发展作为宗教艺术学研究体系核心的宗教艺术原理,对宗教艺术进行科学分类十分必要。本文就以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建筑为对象,从宗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宗教建筑的神圣性为基准,把宗教建筑分为抽象神域中心和具象神域中心两大类,并由此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淮南三王(王艮、王栋和王襞)的“乐学”思想。以往研究泰州学派时,多以重视百姓日用、狂荡疏略为普遍印象,或谓心斋跻阳明学为禅,或谓其乐学思想导致狂禅之风。这些言论表面看来虽似没有争议,但深究后不免发现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王艮之后继者中既有王栋的笃实,又有王襞的不羁。而关于“乐学”思想,王艮论乐虽云不费丝毫力气,却格外重视修身正己,他虽主张“现成良知”,却存在着“良知有蔽”的质疑。王栋继承
本文抓住《韩非子》书的政治思想线索“刑德(赏罚)”二柄说,基於其“法术势”的政治理念,主要用内证法来考察《韩非子》对孔子的态度和立埸。文章认爲,在《韩非子》批判儒家的理念中,对孔子与对後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韩非子》书一方面把孔子尊君维上,重视等级制度,深谙“刑柄”的政治原理并善於运用在实际政治领域的优点描绘出来;同时揭露孔子以品德而非实功作爲行赏标准,提倡坏《韩非子》法术势观点的君臣同道、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