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血管分叉部,提示血管形态学因素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将通过回顾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病例,采集其分叉部血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分型与分支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血管形态及其影响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与动脉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17例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入选条件为:1、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单发动脉瘤(包括伴发其他非邻近血管动脉瘤者);2、患侧大脑中动脉为双干型;3、图像显示良好,分叉部主干及分支关系显示清楚;4、患侧大脑中动脉邻近区域无占位性病变;5、经DSA或手术证实。符合条件的病例共64例,其中2例为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故总计66个动脉瘤。根据瘤颈的位置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两型:当瘤颈位于主干中线延长线时,定义为经典型,当瘤颈不在此线偏向一侧分支时定义为偏侧型。根据MSCTA后处理图像,判断瘤颈位置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测量以下血管几何参数:1、患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两分支起始处管径,需避开瘤颈;2、两侧分叉角,即两侧分支分别与主干形成的夹角;3、两分支间夹角。计算两分支管径比及两侧分叉角比,将两型动脉瘤的分支管径比、分叉角比及两分支间夹角的数值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64例66个动脉瘤中30个为经典型动脉瘤,36个为偏侧型动脉瘤。经典型组:分支管径比平均值为1.33±0.35,两侧分叉角差值平均值为1.28±0.28,分支夹角平均值为141.70±19.91°,偏侧型组上述参数对应值为1.69±0.41、1.59±0.34、144.17±18.00°。根据统计结果,两型动脉瘤的分支管径比、两分叉角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3.856,P<0.001;t=-3.953,P<0.001),两分支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P=0.599>0.05)。偏侧型组所有动脉瘤均发生于分叉角较小侧,即偏离主干角度更大侧,且绝大部分发生于较细分支起始端(35/36)。
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影响分叉部动脉瘤的生长部位。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中偏侧型更为多见,当分叉部两分支管径及两侧分叉角相差较小时,倾向于发生经典型动脉瘤,反之则多发生偏侧型动脉瘤,并且偏侧型动脉瘤倾向于发生在较小分支侧及较小分叉角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