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与“意”是中国学术史上个对重要的范畴。“言意之辩”就是中国古代学者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问题上的辩论。这场辩论源于先秦诸子“正名”思潮中关于“名”能够准确指“实”问题的探讨,学术史上称为“名实之辩”。先秦诸子在“言”与“意”关系问题上的辩论由于各自讨论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主要的两大派别: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派和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派。儒家侧重于“名言之域”范围内的言意关系,而道家则侧重于“超名言之域”范围的“意”与言关系。本体论意义上的“言意之辩”思辨盛行魏晋时代。以王弼为首的玄学家们继承了先秦诸子“言”与“意”关系辩论的研究成果,顺应儒道融合的历史潮流,探讨从“名言之域”通向“超名言之域”的可能性,并且把“言意之辩”的讨论推向了学术史上的顶峰。后继学者陆续参与了这样辩论,并对这场辩论作出很多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可以说,“言意之辩”的讨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由于“名实之辩”包含着“言意之辩”,故近代学者对“言意之辩”进行研究时也大多从“正名”思潮中展开的“名实之辩”基础上着手。在笔者看来,探讨“言意之辩”可以从另外一个更为根源性的角度切入分析:汉文字独特的“六书”造字原则和用字方法以及演变历史对中国古代学者在“言”与“意”关系问题上所形成的观点与理论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笔者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对从先秦到魏晋的“言意之辩”作新的考察和诠释。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汉文字造字的原则和用字方法及其演变历史,并试图找出汉文字与西方文字在语言通向思维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先秦诸子的“名实之辩”与所处时代文字使用上的特点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言意观进行分析,由“名言之域”和“超名言之域”两个不同的讨论侧重点对先秦诸子的“言意观”进行分类界定,并试图找出二者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讨论秦代文字变革以及汉代经学发展对“言”与“意”关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所造成的影响。第五部分从儒道融合的角度对魏晋玄学家在“言意之辩”中所形成的两大派别“言不尽意”论与“得意忘言”论作历史的考察,并分析“得意忘言”论的产生过程及其理论对后世学术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