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已是公认的经典入路,其具有直达颅颈交界区腹侧中线,避免牵拉重要解剖结构等优点,但显微镜下该入路因创伤大、视野狭小、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现阶段很少在临床开展。神经内镜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好的解决了显微镜下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例报道是由Kanave等人于1917年经口在寰椎前弓取出弹片。1962年有报告经口进行寰枢椎固定的方法,也逐渐被世界认可。然而,该方法在早期的手术条件下受感染的风险非常大,所以导致该方法的手术推广缓慢,发展困难。自1998以来,在我国未普及开展,原因主要有三点:(1)形态数据的缺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寰枢椎骨性结构和寰枢椎周围邻近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别是脊髓,神经,血管详细的解剖关系报道较少;(2)传统经口咽入路手术本身存在的缺陷是因为操作术野深,角度小,暴露范围有限,操作时的低能见度难以适应和把握,解剖位置深在,可能造成硬脑(脊)膜、椎动脉,脊髓和其他相邻结构的损伤,术中要求最大的张口位,时间过久可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外伤,颞下颌关节疼痛的手术并发症;(3)目前传统的经口咽入路手术没有配备特殊的照明系统和操作设备,是导致其临床应用的一个严重障碍。近些年来,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弥补了上述在显微镜下手术存在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应用尸头及相关标本,观察和测量经口咽入路颅颈交界区等相关区域的解剖标志,以获得解剖数据;分别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模拟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从解剖学方面研究神经内镜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分为以下两部分阐述:第一部分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应用神经内镜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观察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特点及神经内镜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0°、30°神经内镜在10具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探讨内镜控制下保留部分寰椎前结节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结果尸头模拟手术,不做软颚切开暴露,选用规格F12单腔导尿管将两端分别从双侧鼻腔进入与软颚根部缝扎,鼻腔外适度牵拉悬吊导尿管使之充分暴露咽后壁,0°内镜下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下1/3至C2上缘,30°内镜下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中部至C2下缘。内镜控制下9例顺利磨除寰椎前结节下1/2及齿突基底部,完成“帽状”切除齿状突,剩余1例因标本张口异常未能进行内镜实验操作。结论1.内镜控制下切除齿状突更加微创,使用30°内镜可将手术视野无创性扩大,能做到积极保护颅颈交界区腹侧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2.内镜控制下可实现保留部分寰椎前结节更加微创的游离切除齿状突。第二部分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骨性标本及切片标本的观察、解剖和测量,应用显微镜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确立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的暴露范围及手术安全区。方法观察测量36具干性颅底、5套寰枢椎标本在本实验中需要的数据及解剖标志,在10具经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上应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的解剖研究。结果测得斜坡腹侧面纵径28.9±3.5mm,斜坡腹侧面横径18.3±3.3mm,咽结节到枕骨大孔前缘间距12.6±2.4mm,双侧枕髁内缘间距19.2±3.5mm,双侧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间距33.7±2.5mm,双侧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间距44.6±4.5mm,双侧颈静脉孔外口内缘间距38.3±3.2mm,双侧破裂孔内缘间距20.5±3.3mm.测得寰椎前结节高9.8±0.7mm,厚8.1±0.6mm,齿状突高13.1±2.7mm,厚14.2±2.4mm.C1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45.3±2.9mm,C2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38.9±1.8mm,C3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37.4±1.9mm;标准经口咽入路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下1/3至C2上缘,切开软腭后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中部至C2上缘。结论1.经口咽入路能够直接到达颅颈交界区腹侧中线,暴露齿状突;2.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安全区限定纵向距离从枕骨大孔前缘到枢椎基底部,横向距离在双侧椎动脉走形内,区域呈现为缩窄的倒梯形;3.切开软腭后可将手术视野向上扩大至斜坡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