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浚物是一类为保障港口、码头、航道、锚地通行使用顺畅,满足港口建设及其他涉海工程需要而从水下挖掘的沉积物。随着海洋活动的日益突出,海洋倾废活动逐渐加强,疏浚物的倾倒成为海洋倾废的主要内容。疏浚物的倾倒不仅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而且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等,特别是对底栖生物造成的影响,其成为倾废的一个热点研究。本文通过研究两种粒度下疏浚物掩埋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存活影响以及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防御体系两种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探讨其对底栖生物存活及生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清洁疏浚物掩埋对菲律宾蛤仔、沙蚕存活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掩埋深度与菲律宾蛤仔死亡率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沙蚕死亡率与掩埋深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当疏浚物粒度为125~63μm时,预测菲律宾蛤仔4d-LC50为6.8cm,95%置信区间为2.8~10.7cm,掩埋深度12cm时未有菲律宾蛤仔迁出疏浚物,这意味着此种粒度的疏浚物倾倒后的厚度超过12cm,对于菲律宾蛤仔种群来说是致命的,对于沙蚕来说其适应能力较强,12cm的深度未能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疏浚物粒度为63μm以下时,预测菲律宾蛤仔4d-LC50为11.1cm,95%置信区间为4.2~18.0cm,实验中d4时12cm组仅有53.3%死亡,说明菲律宾蛤仔对于此粒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沙蚕成体运动能力强,掩埋所造成的损害及其有限,在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实验组菲律宾蛤仔并未迁移出疏浚物的表面,虽然受试生物依然存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粒度的疏浚物越来越密实,这对于受试生物的迁移具有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生物的生存。2.清洁疏浚物掩埋对菲律宾蛤仔存活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当疏浚物粒度为125~63μm时,预测菲律宾蛤仔8d-LC50为8.4cm,95%置信区间为5.3~11.6cm,当掩埋深度为12cm时,菲律宾蛤仔死亡率为100%,在此类疏浚物的倾倒过程中深度控制在12cm以下;当疏浚物粒度为63μm以下时,预测菲律宾蛤仔8d-LC50为7.1cm,95%置信区间为0.4~13.7cm,随着掩埋深度的增加菲律宾蛤仔迁出的个数明显的减少,其迁移能力随着掩埋深度的增加而削弱。由于该粒度疏浚物有一个沉降的过程,颗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粘度比较大,菲律宾蛤仔大部分仍被掩埋在底部而很少有垂直迁移的情况,虽然深度最大实验组仍有存活,但是可以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试生物如果仍未迁移,最终还会导致其死亡。3.疏浚物掩埋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影响的结果表明:(1)当疏浚物粒度为125~63μm时,菲律宾蛤仔内脏团SOD活性在低掩埋深度(2cm)下表现为抑制-诱导的循环过程,96h后SOD活性显著诱导;而高掩埋深度(10cm,12cm)胁迫下SOD活性基本处于抑制状态,96h时已经死亡。菲律宾蛤仔鳃丝SOD活性低掩埋深度组(2cm)SOD活性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到96h恢复到正常水平;中低掩埋组(4cm,6cm)SOD酶活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中高掩埋组(8cm)疏浚物上下SOD活性基本上都处于显著抑制的状态;在掩埋胁迫的过程中剂量-效应并不那么明显。菲律宾蛤仔内脏团CAT活性低掩埋深度组呈现抑制-诱导循环过程;中低掩埋组酶活在整个过程中有诱导,但是96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中高掩埋组酶活在迁出前后都表现为显著抑制-诱导的过程;高掩埋组基本上都处于显著抑制的状态。菲律宾蛤仔鳃丝CAT活性在掩埋胁迫6h后CAT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低掩埋深度、中低掩埋深度组CAT酶活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规律;中高掩埋深度组酶活迁出前表现为抑制-诱导,迁出后表现为抑制状态,说明鳃丝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已不能有效的修复;高掩埋深度组酶活虽然有时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整体为显著抑制状态。(2)当粒度为63μm以下时,在疏浚物掩埋的胁迫下菲律宾蛤仔内脏团SOD活性先以诱导升高为主,在持续胁迫下又被抑制而降低。菲律宾蛤仔鳃丝SOD活性低掩埋深度组的SOD活性在整个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诱导的状态,表现为―毒物兴奋效应‖;中低掩埋组SOD活性整体出现诱导后恢复正常水平;中高掩埋组SOD活性呈抑制-诱导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高掩埋组SOD活性整体为诱导-抑制的趋势。菲律宾蛤仔内脏团CAT活性在整个掩埋胁迫阶段,诱导、抑制都较显著,各掩埋组的CAT活性整体表现为诱导后抑制,说明内脏团可能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菲律宾蛤仔鳃丝CAT活性先受到诱导,随后酶的活性受到了抑制;掩埋深度较浅的组别96h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于掩埋深度较大的96h时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3)在短时间内粒度在125~63μm对机体的损伤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