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光包巨型滑坡作为汶川地震最大的滑坡,其边界条件、形成机制、运动特征、构造背景、滑坡动力学响应等一直是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着重对研究区滑坡发育规律和演化特征以及大光包滑坡滑带特征和滑坡动力学响应机理等进行研究:从形成滑坡的边界断裂入手,对滑坡区构造演化过程提出总体认识;通过地震地貌的研究,从等时性和穿时性两个方面,总结出研究区地震滑坡的发育规律及其对黄洞子沟右岸支沟地形地貌演化的“贡献”;层内错动带对比分析和成因机制研究让我们对滑带岩体有了进一步认识;滑带和滑面岩体在地震滑坡形成过程中的损伤变形甚至变质作用为大型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沿滑坡后壁发育的四合天井断裂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北西侧的隐伏断裂,该断层在大光包巨型滑坡形成的前期为滑坡边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滑坡区断裂做为隐伏断裂端部,其所积累的巨大应力可能为滑坡初始运动提供动力的同时与层内错动带一起对滑坡规模起到控制作用。基于对研究区内汶川地震崩滑体的详细调查发现:黄洞子沟右岸(大光包滑坡、老鹰岩滑坡、红石沟滑坡所在一侧)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体数量和规模较之左岸大很多;通过典型剖面对比进一步发现研究区内地震地貌原地复发的证据(断层崩积楔);文章结合区内实例,采用将今论古的方法,推断出黄洞子沟右岸支沟演化与多期次的古地震滑坡事件相关;该研究说明古地震滑坡多期次原地复发对滑源区地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阐明龙门山地区乃至其他地震多发区地形地貌的演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光包巨型滑坡滑带特征方面:将层内错动带典型剖面从上到下分为:碎裂岩层、粉质层、错动分异层、粘土层等四层,并针对对各个层位岩体成分、结构、发育部位等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是分层描述;针对性的将大光包滑坡的滑带成因模式分为相互穿插的五个过程;从宏观上来讲,错动面下部岩体距离错动面越近其错动程度越高,岩石越破碎;从微观角度看,离错动面越近错动程度越高的岩体其原生沉积结构保留越差,取而代之的则是碎裂化越发育。文章独创性的将滑坡动力学响应过程中新形成的岩石或矿物命名为滑坡生成岩,并结合多个实例对滑坡生成岩进行系统阐述。大光包巨型滑坡为具有典型高速远程特征的深层滑坡,其具备形成滑坡生成岩的内在和外在条件:滑体厚度巨大,且滑体在运动初期并未发生大规模解体,使得滑体在运动时滑面附近有着巨大的压力;滑带岩体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而碳酸盐岩恰为较易发生变质的岩石,在200到300摄氏度的温度和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即可让其发生变质。文章将大光包滑坡滑带岩体和粘土质成分在不发生熔融而形成的一般性滑坡变质岩与前人对滑坡玻化岩和滑带变质矿物或滑带岩体重新胶结形成滑坡角砾岩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了滑坡生成岩(矿物)体系。采用垂向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光包滑坡变质岩进行研究发现:滑面发生变质的部位其下部岩体也会不同程度变质,且变质程度随着离滑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直到一定深度变质现象完全消失;横向对比显示,滑面高高程处岩体变质程度最低,中高程处岩体变质程度最高,低高程处岩体变质程度中等的现象,说明该高程区域在滑坡过程中所受温、压条件并不是按照理论值同等变化的。大光包滑坡变质岩沿滑坡方向(纵向)发育特征表现为:从滑坡后缘到滑坡前缘,滑面岩体变质程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