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报酬占比是指国民经济中劳动要素获取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对于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研究学者们持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劳动报酬占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些学者认为劳动报酬占北并非稳定,是存在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的。Kaldor(1961)认为,要素收入分配比重保持不变被认为是一个“典型化事实”。而Bentloina和Saint-Paul(2003)研究表明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在长期内虽有波动,但变化趋势不一致且不趋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大体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国内有学者通过中国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之后,认为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发展符合U型规律,并且中国现在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通道。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这一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将直接限制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和资本收入份额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要素所有者与资本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差距扩大,另外,劳动收入占比较低,投资率较高,会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基于此,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在是: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是否符合一般规律,如果不符合,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本文在归纳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报酬占比度量、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为研究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趋势。通过借鉴国内学者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度量方法,测度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趋势,并与全国进行比较。发现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趋势存在变异。一方面,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即不存在绝对的稳定性,也不存在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劳动报酬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的变动趋势也存在差异。二是,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产业结构效应分解。本文选用产业间和产业内效应分解方法解释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得出产业间和产业内效应共同引起了各阶段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5年,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内的正效应导致的,并且主要是由于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增加引起的;第二阶段为1996-2006年,呈现持续性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产业间的负效应和产业内效应的下降导致的,解释力较大的为产业间效应的工业和产业内效应的金融保险业;第三阶段为2007-2012年,呈现小幅度波动状态,主要是由上升的产业内正效应和下降的产业间负效应叠加作用导致的,解释力较大为产业间效应中的农林牧渔业、其他服务业和产业内效应中的建筑业。三是,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影响因素。在定性分析产业内部和产业外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财政收入比重和市场垄断程度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得出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和财政收入占比对劳动报酬占比均呈现负效应,而市场化程度与劳动报酬占比呈现正效应。通过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其中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冲击比较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冲击的程度逐渐增加;市场垄断程度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冲击也较大,并且也具有持续增强趋势;财政收入占比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冲击相对较小。基于此,为了有效提高重庆市劳动报酬占比,需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保持劳动收入占比的稳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保护劳动者权益;合理控制政府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加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