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项目曾一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90年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李惠荣就以14.54m的成绩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同时,在1988年-1993年短短的5年时间内,我国有10多名运动员跳过14m大关,相继出现了任瑞萍、黄秋燕和谢荔梅等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目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纪录为14.90m。然而,国际田联于1996年将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之后,世界女子三级跳远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也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世界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已经达到了15.50m。纵观我国与世界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失去了与世界高水平竞争的实力。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全方位、深层次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进行剖析研究,以寻求制约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发展的“症结”,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再创辉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众所周知,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竞技能力是制约运动员竞赛水平与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竞技能力及其系统构成”则是运动训练的精髓,是选材、训练、竞赛等几乎所有训练理论的主干,其中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竞技能力称为“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对于三级跳远项目来言,对其“竞技能力及其系统构成”就是研究构成三级跳远项目的主导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女子三级跳远运动项目的本质与规律,深刻理解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构成以及决定因素、主导因素及基础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尽快促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的提高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场录像法、图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10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的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和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的女子三级跳远决赛12名运动员,就其核心竞技能力的结构与训练内容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影响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核心竞技能力”包括形态、机能、素质、技术和心理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核心竞技能力的差异,是提升我国三级女子跳远项目水平,缩小与世界差距的必由之路。2.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表现为身材修长、体重适当、胸围较宽、下肢比较长、小腿长、跟腱长、肩宽、髋窄、踝围细、足弓高等;身体机能方面,白肌纤维和ATP-CP含量比较高,神经系统灵活来看,本体感觉清晰、准确;肺活量/体重指数与去脂体重/体重指数为比较适中,去脂体重/身高指数相对较小,都基本符合三级跳远运动项目的特点要求。3.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专项素质与专项能力是高速助跑的能力与最大绝对速度以及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同时要求运动员各跳动作自然、协调,加快各跳之间的节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形成快速跳跃的动力定型。4.从对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发挥角度看,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3步的步幅大多数呈现“小——大——小”规律,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步态变化基本相一致;单足跳起跳时着地角小,摆动腿能够积极的快速摆动。但是,缓冲幅度比较大,以致影响了离地时的蹬伸效果;跨步跳着地时虽以“屈膝”的方式进行,但着地瞬间的起跳腿向下“扒地”动作不够积极,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较大,离地时摆动腿的摆动不积极,蹬伸不充分;在跳跃阶段的着地瞬间着地角比较小;弱腿力量不足,蹬伸效果不好,不过,摆动腿的摆动时机掌控得比较准确,上肢与下肢的摆动技术动作配合得比较协调、自然;此外,在采样范围内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中,除了林女爱、胡倩采用双臂摆动方式外,其他运动员均采用单、双臂混合摆动(单足跳、跨步跳采用单臂摆,最后跳跃采用双臂摆)的方式。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平均三跳比例为38.5%:27.5%:34%,表现为单足跳大,跨步跳小的特征,而最后跳跃中,大多数运动员属于高跳型,已同现代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这也是今后的运动训练中需要着力关注的重要问题。5.在心理素质方面,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成就动机、注意力、抗干扰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在总得分或部分内容的得分上都比较好。其中赛前情绪的期待焦虑和自信心,追求成功得分和成就动机总分,注意力广度、稳定和注意力总分,意志品质的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以及自信等指标具有显著的鉴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