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美国适逢巨大变革的年代。科技发明日新月异,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政治生活风云变幻,同时,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也都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变化也在日益显现:“真正生活”(Real Life)概念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将大学生活仅仅定义为校园内信仰生活、学术生活的偏狭之见,人们看到了校园外五彩缤纷的市民生活世界,那个为面包为牛奶而打拼、为经营为谈判而奔波的世界,看到了大学生活与这个缤纷世界之间的联系;选修制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引入,让科学知识及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与古典学科知识一样平等的地位,教育的实用性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教育民主化呼声渐起,更多的民众享受到知识的恩泽,尤其是在赠地学院热潮中崛起的中西部的州立大学中,大学与社会公共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成为时代的呼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地处美国中西部北端的威斯康星大学,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通过创办“农民学校”(Farmer’s Institute)、开设“短期课程”(Short Course)、进行乳业问题研究等形式开始了面向州的实际、适应州的人民要求的服务实践活动。到了20世纪初期,他们又通过建立大学推广部、鼓励大学教授参与制定州的多项进步主义立法及到州的行政管理委员会中任职等形式,将大学服务州、服务社会的活动全面铺开并推向高潮。这种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被高度概括为“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而享誉世界。本论文试通过对“威斯康星理念”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的揭示,对体现“威斯康星理念”的具体的服务社会实践模式的陈述,对“威斯康星理念”成因的分析,对“威斯康星理念”影响的阐述,对这一高等教育领域里重要事件进行粗浅梳理,从而对大学功能问题的理论探究做一个历史视角的解读,以期对我国大学服务社会实践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启示。全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导言部分主要是选题缘由和意义的阐述,关键词的厘定,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及介绍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它分为四章。第一章:“威斯康星理念”的思想内涵,这一章主要介绍领导威斯康星大学开展服务社会活动的三位校长,即三个杰出代表人物巴斯科姆(J.Bascom)、钱伯林(T.C.Chamberlin)和范海斯(C.R.Van Hise)的观点和主张,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是构成“威斯康星理念”之思想内涵的东西,是威斯康星大学实施服务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它们代表“威斯康星理念”的精神层面;第二章:“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践模式,主要介绍威斯康星大学实施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些服务活动主要是在大学推广教育部的社会服务活动、农业院系的社会服务活动和专家资政活动这样三个路径上展开,它们反映着“威斯康星理念”的行动层面;第三章:“威斯康星理念”的成因分析,这一章里主要是对促使“威斯康星理念”诞生和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指出“威斯康星理念”的诞生和出现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必然诉求,它受到高等教育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的推动,同时,威斯康星州内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则为其提供了土壤;第四章:“威斯康星理念”的影响,这一章里主要介绍“威斯康星理念”引起的反响和带来的影响作用,对“威斯康星理念”受到的肯定和赞扬进行了客观表述,对它遭到的质疑和批评也进行了如实反映。“威斯康星理念”对高等教育领域带来观念更新作用,对其他大学的社会服务实践起到典范作用,它更具有大学服务职能的定位作用。这一章里还对“威斯康星理念”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活动的启示做了分析和揭示。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所研究问题的高度概括,指出“威斯康星理念”标志着以服务为典型特征和终极目的的美国式新大学的出现,标志着大学已经打破高等教育的传统的封闭体制,标志着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确立,“威斯康星理念”更代表着教育民主理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