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vWF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DSA或(和)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标准:(1)入院时发病已超过72小时;(2)在外院已接受手术、介入或内科保守治疗患者;(3)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4)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5)肝功能不全患者;(6)肾功能不全患者;(7)孕妇或哺乳期患者;(8)入院时即将死亡患者;(9)近期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别在SAH后T1:第1d、T2:第(4±1)d、T3:第(9±1)d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ADAMTS13、VWF、GMP-140、IL-6 ,观察其动态变化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结果:1.血浆vWF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T1、T2、T3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相比在T1、T2时间点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在T2、T3时间点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 DCI组在T1时间点血浆ADAMTS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明显高于未发生DCI患者(P<0.01);而在是否发生CVS患者之间血浆ADAMTS13却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预后不良患者中血浆ADAMTS13在T1时间点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与预后良好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T3时间点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3.血浆GMP-140在DCI组T1、T2时间点,在CVS与预后不良组中所有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时,DCI组在T2时间点、CVS组在T2与T3时间点、预后良好组在T1与T3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4.血清IL-6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T1、T2、T3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时,DCI组在T1时间点、CVS组在T2时间点、预后良好组在T1与T2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血浆vWF水平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与DCI发生有关,早期ADAMTS13活性下降与预后相关。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活化与DCI、CVS及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