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时大鼠H2S/CSE体系的变化及川芎嗪对其的干预作用。
方法:
1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复制: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HH组)、低氧高二氧化碳+川芎嗪组(HH+LTZ)。正常对照组正常氧浓度下饲养4周,后两组置于常压低O2高CO2舱内,冲入N2使O2浓度维持在8.5%-11%,CO2浓度维持在5.0%-6.5%。每天8 h,每周6 d,连续4周。低氧高二氧化碳+川芎嗪组每次低O2高CO2前1/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d-1。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动物饲养到规定时间后,麻醉动物,右心导管法测量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颈总动脉插管测量平均颈动脉压(mCAP),分别称量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HE染色光镜下测量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以mPAP、mCAP、RV/(LV+S)%、(WA/TA)%作为判断模型建立成功的指标。
2每只大鼠取1张肺组织石蜡切片,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肺细小动脉凋亡,并且计算凋亡指数(AI)。
3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匀浆胱硫醚-γ-裂解酶(CSE)活性变化。
4免疫组化测肺动脉Bcl-2、Bax蛋白的表达。
5 RT-PCR法检测肺组织Bcl-2 mRNA、Bax mRNA、CSE mRNA表达。
结果:
1 HH组大鼠mPAP、RV(LV+S)%及(WA/TA)%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间MCAP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
2 TUNEL法测得HH组的肺细小动脉AI显著低于C组(P<0.01)。
3敏感硫电极法测得HH组血浆H2S含量、肺组织匀浆CSE活性,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1)。
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H组肺动脉Bcl-2含量显著高于C组;肺动脉Bax的含量显著低于C组(P均<0.01)。
5 RT-PCR法测得HH组大鼠肺组织中CSE mRNA含量显著低于C组;肺组织Bcl-2 mRNA含量显著高于C组;肺组织Bax mRNA含量显著低于C组(P均<0.01)。
6 HH+LTZ组大鼠mPAP、RV/(LV+S)%及(WA/TA)%较HH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HH+LTZ组肺动脉Bcl-2的含量,肺组织Bcl-2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HH组;HH+LTZ组肺动脉Bax的含量,肺组织Bax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于HH组(P均<0.01)。HH+LTZ组肺细小动脉凋亡指数高于HH组(P<0.05)。血浆H2S含量、肺组织匀浆CSE活性、肺组织CSE mRNA含量,HH+LTZ组均显著高于HH组(P均<0.01)。
结论:
川芎嗪可能通过上调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CSE基因表达,增加肺组织CSE的活性,提高血浆H2S水平,诱导其肺小动脉的凋亡,抑制肺血管重构,从而降低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