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原高寒地区腹腔严重感染特点及腹部外加压治疗腹腔创伤性大出血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高原高寒地区腹腔严重感染和腹部外加压治疗腹腔创伤性大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通过手术选取实验用家兔肠系膜上动脉,据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分叉15cm处切断肠系膜上动脉,远端结扎,近端置管并引出体外,完成后关腹,制作实验兔腹腔创伤性大出血的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成2组,单纯出血(P)组和腹部外加压(T)组。单纯出血(P)组:通过肠系膜上动脉内导管进行放血,记录失血量、出血速度、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及记录存活时间。腹部外加压(T)组:用医用血压计腹部外加压,使血压计压力显示7mmHg后与单纯出血(P)组做相同的处理。实验在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中进行,模拟环境为海拔5500米,温度-25℃。实验二:将实验兔随机分成5组(A、B、C、D、E组)。通过手术造模,取腹部正中切口,在实验家兔肝脏右外叶中部距边缘2.0厘米处缝一针4号丝线,使线环绕的肝脏组织厚度相当于预期的肝脏破裂口大小,将缝线的末端标记后引出体外,操作完成后关腹。继续饲养家兔,对实验家兔血液分析,待血液分析恢复与手术前一致时进行以后实验。实验时将缝线向上拉出,拉出的缝线可在实验家兔肝脏上形成切割伤。对5组实验兔分别腹部外施加0mm Hg、3mmHg、7mmHg、11mmHg、15mmHg的压力。分别于实验前、腹部外加压后1、2、4、6h通过耳缘静脉取血检测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变化,比较各组血液中炎症水平。腹部加压6.5h后处死家兔取肝脏、肾脏、小肠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比较各组标本病理学变化。实验在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中进行,模拟环境为海拔5500米,温度-25℃。实验三:将实验兔随机分成2组,经手术制作实验家兔腹腔严重感染的动物模型。对实验兔术前禁食8 h,麻醉成功后备皮、消毒,以上腹部正中线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肌肉及腹膜,距回盲部15 cm处用组织剪剪开小肠周径1/3,清理切口附近小肠内容物,距切缘上下各0.5 cm处用1号缝线将系膜缘肠壁悬吊于右侧腹壁,1号丝线分三层关腹。分别于实验前、术后12、18、24、36小时取血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及炎症因子水平,36小时后处死家兔,取小肠、肝脏及肾脏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及炎症因子水平,及通过病理学检查了解两组实验兔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实验在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中进行,实验组(T)组:高原高寒组模拟环境为海拔5500米,温度-25℃,对照组(P)组:平原组模拟环境为海拔100米,温度25℃。结果实验一:腹部外加压(T)组与单纯出血(P)组比较,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0.19±10.02ml与61.81±9.12,平均出血速度为1.06±0.21ml/min与1.93±0.48ml/min,平均存活时间为47.72±4.48min与33.45±7.00min,两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五组实验兔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比较,A、B、C三组各时间段实验兔血液中炎症因子两两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两组实验兔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高原高寒环境下两组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与平原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在高原高寒地区实验兔腹部创伤性大出血的现场急救中,应用腹部外加压能显著减少实验兔的出血量、出血速度,延长存活时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2、应用不同腹部外压力治疗高原高寒地区实验兔腹部创伤性大出血,理论上压力越高腹腔出血量越少,但过高的压力增加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7mmHg左右的压力既能有效减少腹腔创伤性大出血的出血量,又能使机体炎症反应降到最低,是较为理想的腹部外加压压力。为临床应用腹部外加压治疗腹腔创伤性大出血提供理论指导。3、高原高寒地区相较于平原地区,腹腔感染严重发生较早,感染较重,炎症因子水平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