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曲位于晋西北黄河中游的拐弯处,西望陕西,北接内蒙,是“鸡鸣三省”的地方。在解放前,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跑河路”。因此,在这种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生活中,积淀下了许多动人的民歌,被称为“民歌的海洋”。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有许多作曲家和理论家们都对河曲民歌进行过实地的采查工作。其中1953年由晓星带队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八位音乐工作者对河曲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风,共搜集了四百多首民歌曲调,四千余首歌词。之后,20世纪70年代末“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开展了全国性的民间音乐集成整理工作,再次对河曲民歌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发展到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河曲民歌的实际情况成为音乐学者关心的问题。对河曲民歌现状的了解,以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也就成为了文化艺术科研领域一项重要的课题。河曲民歌现状调查及其成因的研究,对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影响和对民间艺术本身形成、生存、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保护工程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和事例,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河曲民歌包括山曲、小调和劳动号子。山曲属汉族民歌山歌类,最具代表性。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大多成为“二人台”的演唱曲调,劳动号子在河曲包括船工号子和作坊号子——打蓝调。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山歌、小调及劳动号子为重点,在调查中主要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四种方法,以能够了解到在不同年龄、性别、家庭、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实际流传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调查的真实数据与前人所做的内容资料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得出能支持本论文的最有力的实际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