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段,是典型的环境变化敏感区,但是相对于我国其他沙漠或沙地来讲,这里年降水量较多,气温也较低,自然条件较优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放牧以及不正确的政策导向等原因,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沙漠化发展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沙漠化呈现了发展——再发展的严重扩展过程,但进入21世纪初,沙漠化又出现了明显的逆转现象,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表明:自然背景亦不是其主要的原因,而同期的人为干扰却在增强,最为明显的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因此本文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土地沙漠化的人类活动的因子进行研究,同时为沙地的生态恢复和人类的适应生存提供依据。
本论文选取了科尔沁典型区之一---科左后旗为研究样点,利用该研究区1989年、2000年、2007年LANDSAT-5 TM影像、1989-2007年气温降水及大风日数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研究区沙漠化现状和动态变化,探讨了沙漠化变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式(PRA),基于农牧户访谈的基本信息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引起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变化差异的人类驱动力进行对比性研究,并通过选取适当的人类驱动力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人类驱动力因子所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近20年科左后旗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情况
沙漠化土地变化的时间分布格局是:1989年到2007年,其中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25km2、3013 km2,其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减少了1.19%、26.25%;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和未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819 km2、1419 km2,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了15.84%和12.36%,呈现出明显的逆转趋势。
沙漠化土地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沙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本旗的中西北部沙丘沙地牧林区和南部浅丘甸农林牧区;轻度沙漠化分布比较广泛,几乎遍布全区域。近20年,轻度降低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辽平原农业区,强烈降低的区域比较少,只有零星分布。
2、近20年科左后旗的自然背景分析
80年代,降水量较多、气温较低、大风日数相对较少。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降水量降低,而气温则升高,大风天数在1991~1995年间达最高,1996~2000年稍有下降,但幅度不大。2000年之后,降水持续在减少、气温持续在升高,大风天数却明显减少。
3、科尔沁人文驱动机制分析
近20年,人类驱动因子对土地沙漠化变化的影响要大于自然因素。影响土地沙漠化变化的人类驱动因子主要有总人口、人均GDP、农牧民纯收入、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国家政策等。而其中国家政策的作用较为突出,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何时,国家政策因素直接决定了土地沙漠化变化的方向,不合理的政策直接导致耕地的盲目扩张、草地减少和沙地增加;而合理的政策则使土地沙漠化发生了逆转。社会经济、农村技术、农民文化素质等对土地沙漠化变化影响也很显著。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必然导致滥垦草地,滥伐林地;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技术的进步,可使农民能够摆脱仅靠扩大耕地获取经济收益的恶性循环,国家有关保护耕地、改善环境的政策和法令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4、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加强宣传力度和监督、管理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制止滥采滥伐,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