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樂府詩集》的刊刻和流傳為研究對象。作為整理和研究《樂府詩集》的起點,它對《樂府詩集》的版本進行了全面研究。它還對《樂府詩集》一書在宋、元、明、清四代的流傳和影響做了梳理,亦可視爲《樂府詩集》研究工作的一個基礎。全文由緒論、上編四章、下編兩章以及兩個附錄組成。 緒論闡述了選題的原因、意義,概括介紹了全文的寫作思路及主要內容。 上編“《樂府詩集》的版本研究”,對宋本、元本、汲古閣本和校本作了剖析,並探討了版本校勘問題。 第一章“宋本研究”,著重考察了傅宋本、絳宋本、欽宋本。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傅宋本的鑒定、評價、遞藏和配補影印狀況;部分地復原了絳宋本和欽宋本;並將三者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理清三者的關係並作出價值判斷。認為:一、絳宋與傅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二者可能出于不同的書板,也可能是同一系統的版本。二、欽宋較為接近傅宋。三、從版本價值來看,絳宋晚出于傅宋,且訛誤甚多,不及傅宋。由于絳宋本是汲古閣本的始源,又是傅宋本的參照,這一章的重心放在絳宋的復原和傅、絳二本的比較上。 第二章“元本研究”,首先簡要敘述了相關的刊刻、傳世、著錄狀況,之後著重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通過剖析宋、元二本的差異,展現了從宋本到元本的流變;二是對元本在明代的修補重印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探討。在展現從宋本到元本流變的過程中評析了元本的價值:元本雖然繼承了許多衰亡宋本的特徵(如墨等和誤字),但經過了細緻的對校和他校,有其獨立的版本價值。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目前學術界忽視元本的偏頗。元本的修補重印體現出一個在修補中走向衰亡的過程,描述和探討這一過程的目的在於為研究《樂府詩集》一書在明代流傳的條件作一些必要的準備。 第三章“汲古閣本研究”,重在梳理汲古閣刊刻《樂府詩集》的源流始末,並結合汲古閣本系統《樂府詩集》的流傳過程簡要介紹了汲古閣本系統的其它版本。上述工作的意義是:一、汲古閣刊刻《樂府詩集》為研究汲古閣刻書事業增添了一個生動的事例。二、毛扆在校勘上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汲古閣本源自絳雲樓宋本,絳宋本舛誤甚多,毛扆的兩次校改重訂都是在做這樣一種努力:當底本是一個背離事實之真的古本時,如何恢複事實之真。三、對汲古閣本系統《樂府詩集》流傳始末的梳理,是研究清代及近現代《樂府詩集》一書流傳和影響的基礎。 第四章“校本研究”,在評述明清主要校本--馮校本、趙校本、錢校本、陸校本、勞校本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它們的史料價值,即為《樂府詩集》版本研究提供了材料和線索。諸校本中,馮校本、陸校本和勞校本尤為重要,其中又以陸校本為最。陸校本在《樂府詩集》版本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一、較為完整地保存了馮校。馮校是復原絳宋本的主要依據之一。二、保留了欽校,為欽宋本研究提供了惟一的材料。三、客觀地記錄了明末清初常熟文人校勘《樂府詩<WP=3>集》的狀況。四、展示了明末清初《樂府詩集》諸版本的流傳狀況。五、它是研究汲古閣本的一個重要參照。 在上述版本研究的基礎上,結語部分探討了《樂府詩集》校勘中特有的問題,提出了校勘的指導思想,擬定了校勘凡例並提示了相關注意事項。重新整理《樂府詩集》的目的不僅在于為學術界提供一部真實可信的《樂府詩集》讀本,而且還力圖以版本校勘的形式,記錄和描述《樂府詩集》的版本流傳,展現其在每一歷史時期的流傳面貌,為有關《樂府詩集》流傳和影響的研究提供一批最基本的材料。基于上述目的,文章在版本研究和版本校勘部分的論述中保持了一貫的史源意識,注意清理流傳過程中的源流遞承關係,並把版本校勘與版本流傳結合起來,希望在求得事實之真的同時展現歷史之真,在恢復古本之真的同時再現流傳過程中的歷史之真。 下編“《樂府詩集》的流傳和影響”是上編“《樂府詩集》版本研究”的自然延伸。文學傳播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形態,反之,亦可以用物質形態來說明文學傳播。因此,在下編的敘寫中,貫徹了“從物質形態研究文學傳播”的思考,探討了《樂府詩集》的流傳、接受和影響。 第一章“《樂府詩集》的流傳”,對《樂府詩集》自產生以來直至清代的刊刻和流傳,從歷史狀況、地域分布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對流傳中的“誤名”和“誤時”現象作了細緻的考證。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影響《樂府詩集》流傳的三個主要因素:一、《樂府詩集》的刊刻、流通和收藏是它流傳的物質基礎。二、《樂府詩集》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的流傳特點。三、《樂府詩集》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流傳狀況,一方面取決于它自身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取決于當時物質文化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社會需求量。總之,《樂府詩集》的流傳可以簡要概括為:它的總體流傳狀況絕對不及一部流行的詩文集熱鬧。清代以前,它的流傳時盛時衰,並不穩定。從流傳的地域範圍來看,它一直集中于經濟文化發達的江浙一帶,這也表明這部書的影響是極有限的。各個時代對它的接受都比較片面,元人希望從中抽取詩樂復古、治亂教化的部分,明人以之服務于文學復古,這樣,在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