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有效沟通的共性研究——中外演出项目合作沟通中的思考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经济溶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对跨文化有效沟通的研究也逐步成为关注的热点。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知识是组织和个人所必需的。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化概念、沟通模式、文化如何对沟通产生影响和中外关于跨文化沟通的基本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是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整理,探讨了中国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沟通的中外双方关注的共性问题。  本文首先整理出了不同的学科对文化的理解,本文所提到的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学的文化,即文化是一个团体共享的核心价值,并使自己和其他人群区分开的行为特征。一般来说,对文化群体的划分是以国家为疆界的。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的特点,本文化介绍了广泛接受的从价值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的一些分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提出的将文化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长短期倾向的分类。从价值角度的分类标准了解不同的文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沟通的过程由于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可能无法准确无误抵达对方或被对方正确接收。"噪音"产生的很多因素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沟通是文化的基础,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动机、情感、概念和感觉、信念、设想、期待和预期、态度、能力和自我解释等来影响沟通的陈述、特点和风格、对情形的反映、口头和非口头、谈话和信息、语言及应用、方言和面子、礼貌、焦虑和不确定管理、和谐管理和矛盾管理风格等。  关于跨文化沟通的研究,国外有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中社会科学方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调查和观察来描述和预见行为;解释方法是以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为基础,通过参与、观察和领域研究来描述和解释行为;关键性方法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行为,对媒体的原文进行分析,认为所有的跨文化沟通都有权力的色彩。  本文也涉及到了国外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一些模型和如何对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行跨文化沟通时要注意到文化、沟通、情景和权力四个方面。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别的文化不了解仅仅凭借纯粹的民族优越感,在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时,会遭遇到文化休克,使跨文化的沟通无法继续有效的进行下去。在跨文化沟通时的核心解决方案是:要根据对方的文化采取适应的态度,采用调整的做法,通过学习、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来发展自身的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评价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是指跨文化沟通在达到效果的同时也能兼顾效率,一方面要使信息能准确无误的被传送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和适应,使沟通能舒畅的继续进行。  国内关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者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人进行跨文化沟通时的一些对策,但对这些对策的适用性和效果并没有进一步验证。  本文整理出作者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的中外电子邮件共计1844封,其中来函总数956封,复(去)函总数848封,涉及的项目主要是中外杂技、魔术演出的联系和北京申办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的相关活动。邮件涉及的地区及比例为:欧洲(48%)、北美(24%)、亚洲(18%)、南美(7%)、澳大利亚(2%)、非洲(1%)。  经过计算,这些电子邮件的平均长度为484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词在全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5%(外方数据)和25.6%(中方数据),并且在一篇邮件中出现的次数平均大于三次。这样本文以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词说明邮件所关注的问题。  为了科学的分析出跨文化沟通的共性问题,文章提出了6个假设:  假设1、沟通内容的不同(项目的不同),对高频词汇是有影响的。  假设2、地域对高频词汇是有影响的。  假设3、大样本对高频词汇也是有影响。  假设4、个人的沟通风格对总体样本有影响。  假设5、外方、中方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所关注点是有特征的。  假设6、外方、中方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所关注点是有共性的。  经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文章首先证明了假设1、2、3和4并不成立。这就说明了邮件的内容、地域、大样本数据、个体沟通方式的差异对外方与中方沟通时使用的高频率词汇的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对于使用频率在前十位的词汇,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这说明了中外方数据的整体统计分析结果具有普遍意义,通过中外数据中高频率使用词汇的对比结果,发现了进行跨文化沟通时,中外双方的关注点存在以下五个特征:  特征一: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沟通的双方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前十位的词是完全相同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位的词也有90%相同;  特征二:跨文化沟通双方,在进行沟通时词汇量的使用均不多,其中94.8%的中方使用词汇为双方共同使用的词汇,74.0%的外方使用词汇为双方共同使用的词汇;  特征三:跨文化沟通的双方,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均是"the,to,and,of","in,a,for, is,that, will,be,have,as,it,on"也均出现在双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位单词当中;  特征四: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位词中,均含有"I,you,we"三个人称代词,而且出现的频率的高低排序相同,依次是"I","you"和"we";  特征五: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二十位词中,中心名词也会出现,如中方为"FISM",外方为"Magic"。  这证明了外方、中方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所关注点是有特征的,假设5是成立的。  文章进一步对中、外方高频率使用词汇的前后关联词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对中外数据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沟通双方都非常关注所传送信息的准确和清晰性。表示界定信息和信息范围,说明情况或表示信息精确性的词"the,to,and,of, in,a,that,on"均大量的使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双方还会在沟通时使自己的用词向对方靠拢。外方超高74%的词为双方共用词汇,中方超过94%的词为双方共有词汇。  二是沟通双方既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对对方的要求和期待,也要注意到双方的共同感受。中外方高频率使用词汇当时"I,you, we"均会出现,且出现的频率高低顺序是"I,you,we"。也就是说在跨文化沟通时,主要是树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其次是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双方共同的利益和关注。  三是沟通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来陈述事实,说明事实情况的"it,have,is,be,to,FISM或magic"等词汇也在中外方邮件中大量出现。  四是沟通要注重礼节。在高频率词汇中,引出用以表示谦逊和礼貌的"be"也大量在中外方邮件中出现,说明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向对方表示尊重也是必需的。  文章的最后,分别用一次有效的沟通案例和失败沟通的案例对以上四条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能够说明这四点结论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假设6成立。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一是中方数据均出自作者本人,虽然用第三人数据进行了检验,但选取的第三人数据样本较小;二是通过分析所得出的跨文化沟通时的共性特征,有一些是进行任何有效沟通所共有的。
其他文献
传统德育偏于教师为中心的说教而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拓展活动,增强德育的体验性、反思性、实效性,从一场学生自主谋划开展的活动及自我反思中对我们
2016年3月31日《焦点访谈》播出一期“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统筹资金办好事”的节目.这期节目中农村的贫困令人触目惊心,黯然神伤,更让我们痛心的是一个名叫小芬的11岁苗
期刊
期刊
李华明:新时代的“愚公”rn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交通闭塞行路难,李华明发誓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把进村路修出来.为此,他带领岩头村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一干就是12年,打通了
期刊
摘要:把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拍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用多媒体设备再现给学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信息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69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物理就是世间万
期刊
一rn文蒙高速通车后,从州府所在地的文山市城区到薄竹镇,就只需20多分钟了.加之两年前实施了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项目建设,从薄竹镇上到单位挂钩扶贫点幕诗冲村委会所在地的龙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中职教育中必修的一门文化课,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以保证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