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山港属于我国典型的狭长型半封闭海湾,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在提供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水质净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对象山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的不断加强,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对外界扰动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三者相互供容能力持续下降,导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综合承载力正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对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海湾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实现海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在对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进行历史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内涵的三个核心层面(即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构建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估指标进行空间化、标准化和分级等处理,实现对2003年、2008年和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及陆域汇水区的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的评估,进而实现了对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及陆域汇水区的综合承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及陆域汇水区综合承载力的过载原因,提出基于生态承载力的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文中提出的研究思路和综合评估研究方法可灵活应用到其他海湾生态系统地区,为我国海湾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和示范案例。主要结论如下: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的环境纳污能力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过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3年17.2%,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41.8%,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造成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各功能区环境纳污能力过载的主要环境因子;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22个陆域汇水区的环境纳污能力有所下降,环境纳污能力为优的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但环境纳污能力指数EECC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ECC)仍高于0.5,表现为可载状态。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的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可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87.4%下降到2011年的0.1%,表现为从海湾口门处向内湾逐渐降低的趋势;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陆域汇水区的资源供给能力可载区域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以及陆域汇水区的人类支持能力略有改善,人类支持能力指数EHSC (Human supporting capacity index,EHSC)大于0.5,人类支持能力处于可载状态。2003年-2011年,基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的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承载力也逐年下降,表现为过载区域的面积逐年增加,海域内湾的综合承载力低于口门,其中环境纳污能力下降是造成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海域的综合承载力过载的主要原因;2003年-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陆域汇水区的综合承载力可载区域面积逐年增加,且邻近内湾的陆域汇水区的综合承载力要好于口门处。在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的评估结果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环境纳污能力管理对策:1、合理施用饵料,控制污染源;2、减少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废气环保监管;3、改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提高污水水质;4、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减少农化肥施用量。为了提高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提出: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主要涉海项目监管;2、科学规划陆域汇水区种植和养殖面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加强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人类支持能力,提出:1、加强基础设施、环保、水利和科研等方面的投资建设;2、开展修复、风险评价和综合承载力等基础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