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在全国推广试点以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组织创新形式,旨在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国家政策赋予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目标。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远离“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范畴,倾向于为大客户提供资金借贷,出现目标偏移。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历史较短,国内尚缺少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山东省2010-2013年344家小额贷款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例,系统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核心在于:(1)界定和衡量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2)定性分析判断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发生目标偏移;(3)定量分析研究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文章的逻辑主线为“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进行理论分析,界定目标偏移的涵义并明确其衡量角度,并从资产规模、融资结构、盈利能力、运营成本、利率收益五个方面提出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的理论研究假说,待实证分析中检验。然后,从金融服务惠民性、服务深度和覆盖广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的现状,对目标偏移发生与否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基于理论和现状分析,确定衡量目标偏移的平均贷款额度、客户数量和涉农比例三个维度,并采用百分比排名方法得到目标偏移多维度的综合指标。实证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Mann-Whitney U test方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目标保持者和偏移者进行差异对比分析,进而通过构建目标偏移以及其分变量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广义线性估计模型,探索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偏移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出现目标偏移,部分公司已发生深度的目标偏移。小额贷款公司平均贷款额度连年处于高位,并且贷款对象较为集中,倾向于向农村的种养大户和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而不是普通农户和小微企业客户。资产规模、资本比例、盈利能力、经营成本、税收负担和区域差异是促使小额贷款公司发生目标偏移的关键因素,而利率收益对目标偏移没有显著的影响。资产规模与目标偏移程度显著正相关,规模较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凭借贷优势更容易接触大客户:较高比例的负债融资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社会目标,迫于债权人监督压力,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更加谨慎;盈利能力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生目标偏移的可能性更高,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经营成本攀升致使小额贷款公司出现惜贷现象,关注社会绩效的小额贷款公司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却承受了较高的税收负担。因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监管层合理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