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传经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大儒,生前非常重视各种儒家经典的学习与应用,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战国晚期儒家经典的传播与研究,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历代学者比较重视荀子传经问题的研究,相关成果也较为丰富。以汪中、刘师培为代表的传统派学者广泛搜罗典籍记载中与荀子相关的传经源流、《荀子》与群经重复的内容,以此论证汉代经学多源出荀子;以吕思勉、钱穆为代表的疑古辨伪派学者则认为群经早期传授源流多不可信,荀子传经不过是汉代经师借以自重的把戏而已。现当代学者一般都倾向于认可传统学派的考证,对疑古辨伪派的论证则较为漠视。本文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与荀子相关的各种传经源流的真伪情况、《荀子》与群经重复文献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来具体探讨荀子传经问题。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回顾了历代学者对荀子传经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作了简要评论。以下五章则根据荀子对各种经典的重视程度为序,分别讨论了荀子与《礼》、《诗》、《书》、《春秋》、《易》等经典的传授情况。第二章通过考察《荀子》书中的礼论文字,认为荀子对《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丧服》、《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乡饮酒礼》以及其他天子、诸侯礼都进行过相关的学习、研究与传授:汉代的礼学传授虽然与荀子没有师承上的直接关系,但汉代礼家大多都曾私淑荀子礼学,荀子的礼学知识在西汉学术界仍然被不断地传承、发展。第三章讨论了传《鲁诗》的申公是荀子的再传弟子:传《韩诗》的韩婴曾私淑荀子之学,并在编撰《韩诗外传》时大量采用了《荀子》文献;《毛诗》的早期传授源流虽然并不可信,毛亨为荀子弟子之说也不能成立,但毛苌在撰写《毛诗故训传》时也曾较多地征引了《荀子》。第四章比较简略地论述了荀子生前曾传授《康诰》、《吕刑》、《洪范》、《泰誓》、《仲虺》等《书》篇,与汉代的《书》学传授则没有什么联系。第五章着重分析了《荀子》与《公羊传》的重复文献多出现在《大略篇》中,这些文献应该是荀子后学杂录所致:传《榖梁传》的瑕丘江公是荀子的三传弟子,《榖梁传》与《荀子·礼论篇》相重复的一段文字是《榖梁传》征引了《荀子》;《荀子·致士篇》中虽然也有一条文献与《左传》相重复,但这条文献与上下文不相蒙,应该也是后学所杂录:荀子是否曾传授《春秋》三《传》,还有待考证。第六章通过考察“子弓”乃“馯臂子弓”说存在较大疑点、荀子生前并不重视《易》学、《易》学思想体系与荀子存在较大差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荀子与战国晚期《易》学、南方《易》学的传授没有太大关系。文章的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荀子对战国晚期儒家典籍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汉代的群经传授虽然并非全部源出荀子,但荀子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荀子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功莫大焉。
其他文献
“医+药”模式的关键在于“+”,专业赋能、顾客引流不是药店办医的最终目的,如何实现医疗、医药之间的联结与融合,形成新的医药生态系统、创建新的药店商业模式,这才是“医+
目的:了解川东北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2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外排泵基因分布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检测多重耐药菌株和相对敏感菌株的外排功能;观察四种外排泵
本文基于安徽省颍上县江口镇的实地问卷调研,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影响新农合满意度的14个因素中提取了5个公共因子,计算出总体满意度为56.89%,并设计出新农合满意度模型。在此基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X12方法和H-P滤波,获得了我国2001年1月至2009年10月活鸡价格序列的周期成分。周期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活鸡价格存在长约26~40个月的波动周期,而且周期
南京紫峰大厦为总高度450m的超高层标志性建筑,针对其屋顶结构复杂薄弱、施工场地狭小、天线桅杆高度高、重量大、结构造型特殊的特点,介绍了一套变幅式塔吊综合安装与套筒式
钻井工程事故的监测和预报是安全钻井和优化钻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工程录井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以事故预警技术研究为背景,简述钻井工程事故监测与预报方法和存在问题的
投资问题历来是宏观国民经济和微观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好转,中小上市公司投资增长迅猛,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
<正>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是制定新一轮改革政策的基点。第一,文化市场已经从产品短缺走向短缺与过剩并存,要求文化产业加
针对上海市淮海中路3号地块项目中第一期塔楼深基坑开挖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基坑开挖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在遵循"分层、分步、限时支撑"的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
在比较和分析现有的组织绩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平衡计分卡,结合文献资料、预试和访谈资料,初步遴选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包括4个主成分